拆解书目: 《精进》 所属活动: 拆书帮北京紫禁之巅分舵NO.141次活动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图层分解法,将复杂任务庖丁解牛! 学习目标: 图层分解法,将复杂任务庖丁解牛!

开场: 大家好,我是倩倩。心理学专业毕业,每当知道这个后,都会问:你能猜到我现在在想什么嘛?你会催眠吗?你会释梦吗?

作为一枚心理学学渣,为了装的专业一点,于是,我开始了看一些大众心理学的书籍,没错,就是大家知道的《影响力》这样的书籍,关键时候也可以有两把刷子来装一装。

于是,我很慎重的选择了这本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听名字就很霸气,有木有?哈哈。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

1有专业性 作者是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知乎达人。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做用户研究。一个做用户研究的心理学博士,专业度可想而知。

2有小伙伴会问,专业一定无趣吧,会不会看了容易瞌睡呢?作者采铜还是知乎达人,写的非常有趣,轻松易读。

3有小伙伴会问,有趣可能会鸡汤吧,喝了好多鸡汤,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啊。这本书很有指导意义,是可以喝到的鸡汤。不相信的小伙伴我们接着走起吧!看看接下来的这篇鸡汤!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认知类型指的是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比如我们处理语言文字时是一种类型,处理视觉图片时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时是一种类型,判断空间和位置时又是一种类型。

当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人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样任务的转换损耗会比较大。比如在本书的写作中,很多章节是配图的,那么如果按照一般的顺序写作方法,在写到需要用图的地方,我应该把文字停下来,着手画图。但我的做法是,写文字的时候就一路往下写,对于需要插图的地方,只是记下位置标记和特征要点,待到一整章写完后,我才返回去加上插图。这样做的效率显然比一会儿写东西一会儿画图更高。

这也像用Photoshop来画图。在用Photoshop绘图的过程中,可以把一幅画分成多个图层,每个图层在绘制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绘制者在同一个时间只要专注于“某一层”的效果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同时顾及太多的其他要素,这样减少了任务切换的复杂性也节约了切换成本,而作品最终表现出来的仍旧是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的整体效果。

 写论文也是。一篇论文的图层可能包括: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用于解释说明的案例和故事、必要的模型图和概念图等。那么在写作时,就可以按照不同的图层,依次进行构建。假如一篇文章按阅读次序有A、B、C三个部分,那么我可能不是把A写好,再写B,再写C,而更可能是把A、B、C的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都先写好,然后集中寻找案例素材,并分别填入A、B、C,再用同样的方法插入图示等。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处理一个任务,可能有多方面的信息。写作尤其如此。语言文字 视觉图片 数值运算 空间和位置 。不同的信息,我们的头脑加工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同样类型的信息一块儿处理。这样,大大的减少了不同认知类型的信息之间的转换,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是两张比亚迪汽车在地铁上投放的广告。如果你是做这个海报的人,很明显,老板告诉你,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要弄出高大上的感觉;策划告诉你,文字应该写哪些;市场告诉你,车型放哪款;摄影告诉你,这几张图,你自己选选。有木有蒙了?!这么多人指挥自己,快要疯了!还是要做一个系类的。宝宝做不到啊!!!这时候,你只需要分析下,一个海报里有哪些信息?图像信息(人物),文字(宣传语),空间排版(排版信息)。分个收集,这个击破,相信你很快能够做出来的。以此类推,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写作,是不是无非是这些信息呢?思维框架,基本文字信息,图像的配合,根据平台的排版。再举个例子,领导要演讲,让你做个PPT,我之前写,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坐那儿,先纠结用什么模板呢,1小时过去了,过了一会儿,算了,先确定用领导的哪张图片吧,哪张显得又帅又专业。里面涉及的几个情况,压力的图片,团建的图片。好麻烦啊。就这样,3个小时过去了。领导来问,做的怎么样了。一阵心虚。现在应该怎么做呢 1列框架2每个框架里都需要文字和图片,先文字再图片3最后再写板式。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需要写日记,领导布置了新的PPT,自己会写文章,微信运营的内容与排版,拆书结束后需要写拆书实录。马上中秋小长假旅游过后需要写个小游记。【应用范畴】

这些,你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大家用图层分解法,结合:思维,文字,图案这些信息,想想如果你最近要做一场PPT,如何来做呢?如果你要写一篇文章,如何来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