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爱学习的小伙伴大家好,我是成长中的1级拆书家王志旺,志向远大的志,旺旺雪饼的旺。欢迎来到我的1-2拆书升级打怪现场。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真诚坦露”。
阅读片段来自于美国戈登博士的《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亲子关系的书籍。书中的内容是作者从1962年以来,在父母育儿技能培训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目的是培养一种相互尊重、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
下面,请大家阅读我发的材料,时间3分钟,阅读完后请举手示意。
《P.E.T.父母效能训练》,第6章第4节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
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
当父母开始送出“我—信息”时,他们不仅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且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巨大的变化。我所听到的父母的不同表达意味着更多的真实:“我不需要再假装了。”“现在我比较能直接面对了。”
“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好。”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老话在这里也同样适用。通过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法,父母们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并用“我—信息”向其他人传递。“我—信息”的技巧让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在下一章中,我们还会更加详细地讨论感受)。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而父母传递的“我—信息”没有能够影响孩子主动修正他们的行为时,这可能是由于父母送出了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我—信息”。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已经足够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当你送出一个完整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时,就告诉了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她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将会或已经给你带来了困扰。
以下是一些例子:
这个片段介绍了一个“我-信息”的句式,用来解决“怎么说,孩子才肯听”的问题,背后是真诚坦露的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陷入误区,采用了反面的句式“你-信息”。比如,对孩子说:不要坐在沙发上吃面包了,看你把面包屑弄的到处都是!这样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听不进去父母的建议。
“你-信息”的句式为什么会让孩子反感呢?这样说话的时候,父母潜意识里把自己放在了权威者的地位,对孩子进行评价、指责、命令,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孩子要么激烈反抗、逆反叛逆,要么顺从接受,慢慢失去自我。“我-信息”背后,传递的是地位平等的信号。
"我-信息“的句式包含三个要素:行为+感受+影响。
一是行为:客观描述孩子表现出来的让父母不能接受的行为,比如,我看到你坐在沙发上吃面包,面包屑撒到了沙发上、茶几上、地毯上。
二是感受:看到孩子的行为,父母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伤心?担忧?烦恼?比如,看到孩子把面包屑撒到沙发周围,家长会觉得烦恼。
三是影响:孩子的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比如,让父母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金钱等。面包屑撒到沙发周围,我们需要重新打扫,耗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我-信息”的句式,不仅可以用在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可以用在和父母、伴侣、朋友等其他亲密关系的沟通中。
有一次,我把这个句式用在和我妈妈的沟通,效果很好。我爸妈总是把好吃的东西过多的让给孙子们吃,而自己只吃一点点或者不吃。甚至在孙子们主动给他们吃的时候,他们也推脱说,宝贝你吃吧,我不爱吃。我之也跟我妈说过,妈,你这样会把孩子惯坏的。我妈会说,这是我的事,你不要管。
上周五,家里买了草莓,两个孩子一口一个吃的好香。当时,我妈正在厨房做饭,大宝拿起一个送过去说,奶奶,你尝,可好吃了。我妈习惯性地摆摆手说,奶奶不吃,宝贝吃吧。
我觉得必须改变我妈的做法,于是开始运用新学的“我-信息”句式说:妈,我看到大宝给你吃草莓,你拒绝了孩子;我有些担心;害怕这样下去孩子失去了向家人表达爱的能力,慢慢变得自私自利,觉得好东西都留给自己是理所应当的。这次,我妈没有生气的反驳我,好像听进去了。一会儿,小宝也挑了一个草莓送过来,奶奶,你尝尝,可甜了。我妈欣然接受了,咬了一口说,嗯,真甜,谢谢宝贝!小孩子也很开心。两个孩子一会儿给爷爷送一个,一会儿给奶奶送一个,一会儿给爸爸妈妈送一个,能真切的感受到,爱,在家人之间自由地流淌。
拆书家提问设计
(逐字稿):
好,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我-信息”的句式,在沟通中的魔力。大家想一下,在过于一周或者更长时间内,在亲密关系中,对方的什么行为让你感到困扰,你非常希望他(她)能改变,你是如何应对的,是否采用了“我-信息”的句式。
把你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我们先分一下组,就近原则,三人一组。左边桌的三位是1组,中间桌的三位是2组,右边桌的三位是3组。
每个人仔细回想一下,然后在小组中分享讨论,讨论时间2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见A部分的A1)
请1组的A同学分享一下你的过往经历。
拆书家提问设计
(逐字稿):
知识学完之后,关键在于“用”,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产生价值。请记住”我-信息“句式的三要素:行为+感受+影响。并将这一句式用在你的生活中。
规划一下,在未来一周,和谁,在哪些场景下,可以用到这样的句式,达成你的什么目标?
请你仔细想一想,然后在组分享,时间2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见A部分的A2)
好了,分享环节到此结束。我们再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包含行为+感受+影响三要素,用于真诚坦露自己内心的困惑,让对方更愿意改变行为。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A1:
分享一个我们家今天早上刚吵过的架。我儿子比较瘦小,我丈夫经常会提醒他多吃蔬菜,多吃肉。早上,家里做了肉、鱼、虾还有青菜。我儿子没有吃青菜,我丈夫就一个劲的让他吃。我就对我丈夫说,你别逼他吃,可以引导。逼着吃,孩子不乐意,也很难消化吸收,对孩子没营养。我丈夫就说,不能管他毛病。我就说,你这样做不对。一直是“你-信息”的说法,没有用“我-信息”的说法。
A2:
下次,针对现场拆书活动中,有小伙伴迟到的情况,我会对他(她)说:
我看到你在活动开始之后15分钟才赶来(描述行为);我感到不开心(表达感受);迟到的话会让大家对于拆书帮线下活动的体验值降低,也会影响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前面错过的讲解内容可能对你很重要,没听到很可惜(说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