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我的1-1级别的拆书分享。我是一位名字很有特点的拆书家,我明明是一位女性,大家却都叫我“娣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啊我的名字是:朱娣娣。娣呢是小S徐熙娣的娣。下面呢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标签一:热衷于亲子关系、个人成长的研究与实践;标签二:PET实践者;标签三:一个7岁孩子的妈;
拆书帮介绍: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样知道拆书帮的,我呢是通过Coco的介绍知道了拆书帮,拆书帮的使命就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通过练习使用拆书法,一级一级的打怪最终成为拆书家。
那什么是拆书法呢?拆书的理论基础是成人教育学,落到实践呢就是"RIA方法论”,它是一种学习方法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联系学习者的经验,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能力,触发我们的实际行动进行改变,这样可以解决学习者的问题,并且提升个人工作能力。
拆书法有两种形式,一是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它包括的三个步骤是:R就是Reading,指阅读原文片段;I是 Interpretation是解释,指用自己的话阐述原文;A是 Appropriation,代表学习者拆为己用。二是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现在我们进行的就是一场RIA现场学习。现场学习中的A实际分为三个部分:A1是指向过去,主要为反思经验,A2是指向未来,主要为规划后期应用,A3是现场演练,通过现场拆书家提供的情境及要求进行学习;
以上就是拆书法的介绍,我希望能够通过拆书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慢成长的环境里将书里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好,接下来开始我的分享:
《哈佛幸福课》是一门研究积极心里学的课程,老师在课上提到他之所以研究“积极心理学”就是从一个提问开始的。他用了这样2个问题进行了对比:第一个问题是1、我们怎么样可以避免消极?第2个问题是2、我们怎么样能变得积极且幸福?
大家看出来这2个问题的差异吗?老师在课上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知道避免消极的办法了就可以变得积极吗?显然不是。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注意到提问的重要性。今天为大家分享的片段就来源于一个关于提问的书《提问的艺术》,这本书介绍了在不同的场景下,通过富有技巧性的提问来提高沟通效率。书里面通过许多真实的故事以及大师们的睿智提问,展现了提问的艺术。
好,接下来我们开始拆书的第一个步骤,R,阅读原文。
下面请大家花两分钟时间进行原文阅读,阅读完后,请抬头示意我一下,谢谢。
R:阅读原文片断P86
“四个字就足够!这就是我想要的全部。这该死的四个字!”我现在正坐在乔治的办公室里。他正在怒气冲冲地来回踱步。我看到他脚下的地毯上留下了一条清晰的印迹。
乔治是东南部一所重点大学的副校长。在我的这本书中,他是我所接触的大学官员中职位最高的一位。
“请平静一下,”我安慰道,“别太生气了,先坐下吧。”我接着问道:“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对你意味着什么?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我在此之前已经从乔治那里大致听说了一些关 于他们校长的事。现在他刚开完学校的一个高层会议。一切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我们接下来还要和校长开一个愚蠢的会议。他花了整整3个小时的时间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想的,他想怎样做以及他优先考虑的是什么,还有就是他对学校在其领导下的感想如何等。”乔治继续说着他们校长那谁也无法说服的喋喋不休的固执。我在想,如果说有人听不进别人的话,在倾听方面有障碍的话,那一定是他们校长。
“如果他能在中途停下来一次, 哪怕只是一次,” 乔治继续说道,“问一问我们是如何想的,就足已!我想让他说:“你生么想? '就只有四个字而已。’
乔治是对的。“你怎么想”这四个字是多么地有力!如果你正在征求一项意见,那么对方想让你做的就是去倾听。你或许听说过一个人说得太多,却从未听说过一个人听得太多了。
有一天晚上,梭罗在他的日志中写道:“今天我得到的最大恭维就是有人问我,我怎么想的,并真诚地聆听了我的答案。”
你第一次穿上溜冰鞋时的样子绝对是滑稽可笑的。同样,所谓聆听的艺术也是靠不住的。乔治所说的那四个字的确是个完美的开始。你要问:“你对此是如何想的?”或者 “你对此有何感受?” 这样的提问清单可以不断延伸。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开放式问题。它们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作答, 而需要一个更清楚的解释。
接下来你需要去倾听,而且还要专注地去倾听,甚至虔诚地倾听。这似乎有些违反直觉,但提问并聆听能够使你很好地控制谈话的主动权。因为你所提的问题是要求有答案的,因此你完全处在有力的位置上。好的聆听者能够迅速从答案中捕捉到一两个关键点。
【why】看到大家都已经示意看完了,那这个片段讲述了问题”你怎么想“的重要性。想象这样的场景:你参加一个沟通会,主持人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着,他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他如何思考,这件事该怎么样去做,完全没有给你讲话的空间得间隙。而另一个讨论会上,你和伙伴们需要针对一个问题给出方案,主持人问你“对这个问题,你怎么想?”时给了你发表意见与看法的机会。
这样的两种会议,你更愿意参加哪一种呢?有研究表明,如果一项计划,是有自己参与讨论并制定的,自己的执行度都会更高一些。
更深一层的原因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里有一层是尊重的需求,里面涉及到一点就是我们有表达我们的想法以及看法的需求。如果一个提问,能够满足我们的深层次的需求,你说他重要不重要呢?
同时,当我们这样问的候,如果可以满足对方的深层需求,我们一定也与对方加深了一些链接。
【when】那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可以用上这个问题呢?当我们正在讨论一项面临的困难或者未来行动方案时。比如项目进行中遇到了一个难题,需要头脑风暴来解决时。或者当你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自己的方案时,比如我们写好逐字稿迫不及待地给师父看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想问一句:师父,你怎么看?还有一种情形是,当有人带着问题来请教你时,这也是一种巧妙的回应方式,尤其是孩子来问你一些你没有准备的问题,比如:妈妈,为什么老师要布置这么多作业啊?妈妈,为什么小明他可以吃冰淇淋而我不可以吃呢?为什么他可以看电视而我不能看呢?等等,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先回应一句:你怎么想呢?这样的以问题回答问题呢,同时给自己争取一些思考的时间也了解孩子怎么样,以便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回答孩子。
【how】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应用呢?
第一步,提问:你怎么想?
第二步:聆听,也可以说是倾听。倾听就是全身灌注的听对方说话,并用肢体和态度表达对对方的关注。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倾听还可以与他人建立更深一层的链接。
所以实际上,“你怎么想”这四个字的背后透露出来的一种关注,是一种“被看见”。每个人都渴望被聆听,被人关注。想一想,当有人仔细聆听你的思想,好奇你的看法时,有人关注着你时,这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错失了一个与我儿子深度交流的机会。3月中,武汉的疫情渐渐缓解,我们一家人在外地老家,孩子本应上的学,也在网上一直进行着。公司要求我们在三月底开始返汉,为了安全考虑,我们的决定先让孩子在老家呆着,我和他爸爸先回武汉。那这时,我们就有一个问题了,作业怎么保证呢?没有父母的监督,他会好好完成吗?万一学漏了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面盘旋。于是可想而知,我焦虑了……于是我开始计划,给孩子额外布置了写字,英语,口算等等老师没在课堂上做要求的作业。并且要求孩子在我们离开以后按照计划完成。
当我跟孩子以“宣布”而不是“商量”的语气进行作业安排的时候,他跟我来了个否认三连,我不要,我不想,我不能……结果呢,孩子根本就没有按照我的要求进行作业的完成,有一半偷工减料了。
【分享A2便签(smart)】
我想,【T】在等到我的孩子回武汉以后,我需要再面对面的与他讨论他的作业,我会这样去做。
【S】妈妈:来,妈妈跟你商量个事儿啊,你看啊,上学期都快结束了,因为上课形式的变化,也许这样的上课方式会让我们吸收的知识不全面,为了学习到更全面,我想这样安排你的课后作业,…… 你看怎么样?对这个计划,你有什么想法吗?
孩子:……
然后我再根据他的回答以及他的想法,来跟他一起讨论的制定他课后作业的数量与所需时间【M】,最后再和他一起安排完成作业的时间计划表 。
【A】结果呢,我想一定会比我自行安排会要执行得更好的,即使出现什么意外,我也同样可以用“你怎么想?”然后倾听,来进行调整!
我的分享结束了,希望大家能从我的分享里收获一些内容,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跟我聊一聊,我很愿意做一个聆听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