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小伙伴,大家下午好,我是来参加TF1-1训练的伟杰。
首先用三个标签介绍下自己,。
第一个标签:我目前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经常东奔西跑去采集样品回实验室分析,目前正在为环保事业奉献着青春的心。
第二个标签:喜欢画画,是一名业余的插画师,因为画画可以让自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且让自己感到内心的充实。
第三个标签:是一名开始升级打怪的拆书家,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成长同时也倒逼自己成长。
在我参加那么多次的拆书活动,差不多每次都会有第一次来参加的伙伴,可能不知道拆书跟拆书帮是什么,那么我就借此机会介绍下什么是拆书跟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方法论,是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拆书又分为个人学习跟组织学习。个人学习是通过RIA便签法来学习致用类书籍并从中节选精华内容做到知识拆为己用,从而解决看书看不懂,记不住,不会用的问题。那什么是RIA便签法呢,便签法是拆书法的核心,第一个字母R是指阅读原文,第二个字母I是指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原文,第三个字母A,分为A1跟A2,A1是指过去的经验,A2是未来的应用。
组织学习是拆书家拿出一本书的精华内容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现场的学习者把知识拆为己用,帮助学习者成长同时也倒逼拆书家成长。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有分舵,正式分舵44家,筹备分舵34家,总舵是在北京,而我们深圳这边就有智行、智成、智荟分舵,智行在福田,智成在龙岗,智荟在南山、宝安,有兴趣的伙伴可以就近选择分舵参加拆书活动。其实我们拆书帮的分舵是非盈利的青年学习组织,其使命就是陪伴式的让更多拆书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接下来,邀请大家一起阅读一下原文片段,时间是2分钟,请大家读完后示意我:
R: 片段来自吴建平《认知》
决策是指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利用心理学最大程度剔除非理性偏差、用理性心态进行逻辑推演,选择最优策略的过程。
决策框架通常包括如下步骤:
1、定义问题
把问题找出来,用一些工具例如鱼骨图,分析出根源问题。当根源问题找出来之后,如果问题不好解决,就需要思考重新定义,换个思路,确定需要决策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
回到iPadmini还是iPad air 选择的问题上来,是为了办公还是娱乐呢?如果你真正的需要是更好地阅读电子书,那么是不是考虑买个Kindle ?
定义问题最为关键,通常人们并不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什么都想要, 那就说明没有分清楚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2、确定决策标准
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视听体验还是更好的便携性?需求是视听体验,那么就选择air;需求是便携,就选择mini。
3、找出备选方案
苹果的产品比较贵,那么安卓的平板是否可以满足你的需要呢?微软的平板能否符合你的决策标准呢?
4、选择最优方案
有钱的话都买,毕竟每个产品应用场景不同。如果预算不充裕就确定你要用的场景,再根据决策标准来做决策。
我看到大多数小伙伴都阅读完了。下面我来讲解一下,我对原文片段的理解。
首先我给大家分享我的"I"便签,它包括WHAT是什么,WHY是为什么,HOW如何用及WHERE适用边界四部分。
what—这个片段讲了什么
这个片段介绍了通过理性分析,确定选择标准,找到备选方案,权衡真实需求以及利弊,从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观点。
why—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好处
一、可以解决的问题:
此方法可以解决面临众多的决策,不知如何选择最优方案的问题。
二、过去的经验是如何:
过去的我,在面临决策的时候,没有体系化地构建自己的判断框架,只凭着直觉做出冲动的选择,往往选择后不久,就会后悔。
三、学会了此方法会怎么样,不学呢:
学会此方法可以在面临众多复杂慌乱的选择中,给自己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去选择最优的那个方案,不学的话,只会一直凭借直觉下判断,从而大大增加错误的选择率。
how—如何用,具体步骤有哪些
1、定义收获:想要获得什么收获呢?比如:朋友邀请参加聚会,这个聚会可能会很丰富并可以认识有趣的人。在家看书学习,可以让自己更加充实内在,不同选择会产生不同收获。
2、确定标准: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比如:是想要获得很多友谊还是充实自己的内在?
3、找出方案:根据标准列出多个可选择的方案。比如:我要充实自己的内在,所以我要拒绝这个聚会,选择在家阅读或者看电影。
4、权衡需求:根据当下的现状,去选择收益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的方案,这个收益是指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比如:相对于去参加聚会,我还是选择在家看书吧,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收益更大。
where—适合边界
适用于在生活,工作场景中所面临多个犹豫不决无法取舍、影响着未来,或大或小的决策。
下面分享我的A1便签:
故事:
今年2月初,有个朋友邀请我一起去参加他们组织的聚会,当时我并没有去询问是个什么类型的聚会以及参与的人群,只是用直觉快速的判断这个聚会可以让自己克服无聊愉快的消遣时间,于是就爽快地答应参加他们的聚会,去到现场看见那些朋友玩得都特别开心,聊得也特别投入,对于他们所聊的话题不感兴趣的我就在一旁独自刷起手机自娱自乐,在整个聚会下来我并没有获得跟那些朋友相同分量的娱乐和快乐,同时也没有遇到让自己感到有收获的事情,聚会结束后就很失望地回家了。
反思:通过决策框架的学习,我了解到当时的我没有认真去定义参加这个聚会想带给自己什么收获,只凭借直觉快速地去判断这件事情可能会给会让自己更好的消遣时间。同时也没有给自己设定选择的标准,是认识更多的朋友拓展人际关系还是在家学习向大脑填充各种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呢,都没有想过,当然更别说去寻找备选方案了,所以参加这个聚会,对我来说在个人成长上是没有任何收益的。
我的应用A2便签:
目标: 一个月的时间里,在生活中遇到朋友邀请参加某个聚会时,我要运用决策框架的步骤去理性分析这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以及如何做。
方法:
1、定义收获:这个选择可以带给自己什么收获?
2、确定标准:某件事要高收益且半衰期长。
3、找出方案:如果从被邀请参加聚会时,我的备选方案一:在家学习;方案二:参加线下活动。
4、权衡需求:判断哪个选择符合自己的标准且能够让自己产生心流的状态并感到内心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