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20210303【福田●华强路No.114】接收信息的三个步骤&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开场:

一、 自我介绍及书籍介绍

1、 三标签

2、书籍介绍

我今天给大伙带来的拆页来自简.尼尔森博士所著的《正面管教》

做个小调查:在座诸位,已经为人父母的举个手?已经有亲戚朋友升级当了爸妈的举个手?

身为长辈的我们,就有机会遇见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爆发而不自控的场景,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束手无策还是说教讲道理)?效果如何?若我们也曾为此问类题烦扰,这书中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兴许会给我们带来启发。

《正面管教》是一本已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终身受益的经典之作。

书中倡导师长以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式、和善而坚定地引导、陪伴孩子成长,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出孩子的自律性、责任感、合作意识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潘多拉的话说,我们只要将其中的一两招内化成自己的内功,我们便会是大伙眼中那个别人家的爸爸、妈妈了。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拆页

“赢得”孩子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你决定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为你带来积极的感觉。经过头两个步骤之后,你也已经赢得了孩子。等你进入第三步时,孩子就已经能听得进你的话了(哪怕是你以前说了多少遍,孩子都听不进去的话)。第四步肯定会很有效果,因为你已经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气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

此拆页介绍了当晚辈/下属出现负面情绪时,长辈/上司如何智慧同理、疏导他们,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走出,并借此为契机,让他们从中学会正确解决矛盾、争纷的方法。

如何做呢?具体可按如下四步走: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如我家大儿子昨天因为和同学发生口角,最后冲动揍了人家一拳,当我收到老师的投诉后,我是这样跟儿子沟通的:

兜兜,你当时很生气,因为你的同学说了很难听点的话!

说出他生气的感受,及生气的原因,他知道我是真的理解了他。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

是指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感受如果自己是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达到跟孩子情绪同频。

如:我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是我听到这样难听的话,我也会生气,(停顿)

但打人是不对的

通过上面两步,他的情绪已平复,娘两沟通的渠道畅通,他也便能接受“我没有宽恕他揍人”这件事了。强调一点:沟通的前提是一定要真诚。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此步骤可省略)

如亲子矛盾出现,他恶语攻击我,我会告诉他:你这么说妈妈,妈妈觉得很难过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如:儿子,你平复一下情绪,理智地思考一下,这件事还有无更好的解决办法?下次碰到类似情形,你希望自己怎么做?

【WHY】为何不直接给到孩子第四步的引导呢?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我们是没办法冷静下来理智思考的。所以,处理情绪应该优先于解决问题,经过前两个步骤后,你也已经赢得了孩子了,接下来,孩子必然会较理智地追随我们的引导

【Where】赢得合作的方法适合长辈对晚辈、上司对下属,不适合用在身份、辈分在自己之上的人。

这就是我对此拆页的理解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过渡语】亲们,在你们的经历当中,可有遇见过晚辈/下属出现负面情绪,而你又很期待帮助他平复情绪,并期待其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场景?请每位小伙伴在组内分享一下自己的相关经历,给大伙3分钟组内分享时间,3分钟后,邀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一下他的经历,时间交给你们。

【组内讨论】A1:激活过往经验
【伙伴分享】

【过渡语】感谢小伙伴带给我们如此鲜活的案例!我们已经知道“赢得合作”这一工具了,请大伙来写一张自己的A2便签,规划一下,假如在未来一周内,我们的下属/晚辈出现负面情绪了,我们该如何将今天学到的“赢得合作”学以致用?

写便签的时候,请注意写清楚我们具体的做法、还有可衡量的预期结果。

【伙伴便签书写】A2:未来运用

【结束语】期待我们能将刚才写的行动计划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与智慧,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