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①将整块的时间用于想做的事,②利用零碎的时间做该做的事。
【学习者场景介绍法】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想做的事没有时间,该做的事堆积如山……可以支配的时间都很零碎,整块的时间利用率却不高……
对于这样的情况,你觉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这类问题普遍困扰着我们,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时间密度”,并分享了她自己提升时间价值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我们看到,在原文的最后,作者说:“那样的话,我也提高时间密度就可以了。”
什么叫“提高时间密度”?先来看什么是“时间密度”?指的是一分钟的时间,因使用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那么如何提高呢?书中给出的方法是“将整块的时间用于想做的事,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做该做的事。”
你可以把想做的事理解成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你愿意主动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达成的事。而该做的事,是你职责范围内必须要完成的事,或许会被动付出时间。
讲一个我的案例。本周,我想做的事儿是锻炼,跑步、游泳、打球都行,至少需要一小时左右的时间。而该做的事儿是后天要交论文,按照我的思路这得要两个小时才能写完。
今天晚上饭后到睡觉前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了,去锻炼的话,论文肯定交不上了。要是窝家里写论文呢,我又觉得委屈了自己,心里不痛快。我很纠结,跟室友吐槽我的苦恼。
他说这好办呀,先用一小时去游泳,游泳的同时对论文进行构思,回来就可以用一小时把提纲写好,剩下的就是填肉嘛,明天上午写半小时,下午再写半小时,晚上再写半小时,就行啦。
我这才意识到两个问题。
第一,论文不是非要一口气写完不可的,可以分散成几个零碎的时间来完成,但前提是要把提纲写出来。这样填肉的部分才能在短时间里完成,而不需要花时间进入构思的状态。
第二,原来我以为游泳的一分钟和写论文的一分钟是冲突的,互斥的,其实却是可以叠加着过的。
所以,因使用方法的不同,一分钟的价值将迥然不同。这是我们提高时间密度的途径。这样也就把整块的时间用于想做的事,同时也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了该做的事,从而实现提高时间密度、提升时间价值的目的。
我的思路发生转变的关键点,在于认识到该做的事可以从整块的时间拆分到零碎的时间来完成。为什么可以拆开来做,是因为提前将做事情的思路和框架定好了,这样分解之后的若干个小部分任务量很小,在零碎时间很容易完成。
说到这儿,也就引出了这个方法的一个适用条件: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进行拆分?有提纲的、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的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比如填写申请表、报销单、准备资料等类似的事情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也许有人说,你举的这个例子太特殊,游泳当然没法拆分了。如果有更重要的事情占用这个整块的时间,游泳的时间也可以拆。游泳也是为了锻炼嘛,每个小时我去跑十层楼梯,只要达到锻炼的目的就可以。
设想一下你在接下来几周中,有哪些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再把你所能自由支配的整块时间和零碎时间罗列在纸上。
然后把它们编入一个小对话,几百字就可以。对话的场景可以是你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包括事件背景和人物设置,设计出人物对话。请用“提高时间密度”的方法来描述这段对话,使人物对问题的回应在对话中产生“从没有时间到找到提升时间价值的方法”的情节变化(有起因、经过、结果)?
可以参照左边的故事结构,写剧本的时间为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