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晚上好,我是二级拆书家文心。
非常感谢各位小伙伴能够在今天抽出时间来参加我的拆书过级,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切磋拆书法。
为了便于之后的讨论我们先分个组:
许杰、徐飞、欧阳洁你们三位一组;平华、采薇、Miss Time你们三位一组。
下面我们就开始咯。
【3-1技能点:学习者场景法介绍图书】
【事件场景】: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哪个爱学习的青年手机里没有几个线上学习的APP?得到、知乎、千聊、云班课,微信社群的直播讲课。大大小小的付费知识课程填满了我们业余时间。
但是发现没有,线上碎片化的知识课程并没有缓解我们的知识焦虑,反而觉得知识学不完而变得更焦虑了。
而且似乎每项知识都是来解决特定的问题的,
比如我们学会来越多的业务知识,对我们的工作越来越驾轻就熟,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涌入:我们需要继续看新的书籍、新的文章,学习新的软件、新的知识。而且经常一段时间不用就会淡忘,真是让人抓狂……
【提问】:学海真的无涯吗?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学?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知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大家有没有遇到以上情况,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影响】:如果学习只是学到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没有把知识连成一张知识网,长成一棵知识树,那么我们越努力,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
你的能力非但没有因为你的勤奋而有所提升,反而让你越来越焦虑……让我们看起来很努力,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解决】:在知识数量相似和知识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你想要脱颖而出,就取决学习知识的深度。
《好好学习》告诉我们,知识无穷无尽,但掌控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是有限的。你需要的是提升认知深度,从海量知识中辨别出其中的“王炸”,一通百通!学海非无涯,知识有主次。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什么是深度认知,如何提升认知深度,再通过一个属于深度认知的概念——“黄金思维圈”的拆解,让你掌握它的概念,学会如何应用。
【3-1技能点:学习目标包含1、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的行动或行为;2、澄清(怎么做)与界定(做到什么)完成程度】
跟随我完成拆页一的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掌握深度认知的概念,并且会应用“三个多”的方法提升认知深度。
跟随我完成拆页二学习后,学习者能【行为】掌握黄金思维圈的概念,并且会应用黄金思维圈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界定】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拆页: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现在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阅读拆页一,完成后抬头示意我一下。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3-2】简短互动
【3-1强化讲解概念的能力,学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学习者明确适用边界条件与关键点】
这段文字阐述了什么是深度认知,它包括在分析时候能够从具体问题中归纳出同类事物的普遍规律,也包括在寻求答案时,能根据理由的可信度判断这个结论是否能接受。
我们举个例子来感受下。
问:怎么增加团队的认同感?
有个回答说:领导要经常开会强调。
大家觉得这样的回答属于深度认知吗?
学习者:不属于。
这个回答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具体问题中归纳出同类事物的普遍规律。而且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没有数据支持。
那么另外一种回答:
人的认同感来自全力以赴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其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共同参与的仪式感都很重要。
这是不是深度认知。
学习者:是的。
这就是把如何增加团队认同感这件具体事情提炼到了“如何增强他人的认同感”这个普遍性的问题中去了。
并且从经过验证的心理学实验中得到了答案:人的认同感来自全力以赴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其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共同参与的仪式感都很重要。这个结论不但适用于现在的问题,那么我再“如何融入新团队?”等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是不是都可以用到。
所以这也说明了深度认知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
所以我们总结下深度认知的概念: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支持的结论,思考具体问题背后的普遍规律,这样的认知能让我们把知识点连起来,能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考。
【WHY】在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要在学习、工作脱颖而出,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而不是学习的速度。认知深度不同决定了结果的不同。
由此,我提炼出提升认知深度的“3个多”。
1、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深层原因。
举个例子:
有人问,北京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别回答,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房价高?
有人说“炒房团炒的呗”,那炒房团为啥炒呢?
因为在市场上,缺啥炒啥。
再问一个为什么,为啥北京的房子紧缺呢?
那在北京的外地人口、本地新生人口都有购房需求,而且高购买力人群多而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多问几个问什么,你能超到深层的原因。
2、多用实验验证和数据论证。
可以用一些事实的数据来论证。比如北京住宅土地拍卖的面积是多少,北京常住人口有多少,外来人口有多少。就可以用来支持你的北京房价上涨是因为供不应求的的结论。
3、多分析同类型案例。
比如北京的房价高,是土地稀缺,供不应求的结果。那么分析下上海、广州的房价也高是不是这个原因呢?如果也是这个原因,那么恭喜你,你就找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这就是深度认知。
【举例子】
那么我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3个多来提升认知深度的呢?
管理妊娠期糖尿病时我遇到某孕妇依从性差的问题,不管我如何卖力地让她管理饮食,她是爱理不理,急死我了。
我就用3个多法深入思考一下,
首先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孕妇依从性差?从我联系的反馈来看,她们行动的意愿度很低。
为什么意愿度低?她可能不太清楚孕期血糖高的风险。
为什么不太清楚血糖高的风险?
可能我前面讲如何改变膳食的方法讲太多了,导致她听到危害时已经晕了。
那如果是这样的原因,我可以在现在再和她强调血糖高的风险。
多用实验验证和数据论证。
我去相关的权威杂志、指南上找了血糖高导致孕期某些风险增加的数据。比如妊娠期血糖失控的孕妇会让宝宝成年后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7倍。
多分析同类型案例。
那孕妇依从性差的问题,背后就是你如何去影响别人、说服别人的问题。
和如何让孩子听你的建议“多看书少打游戏“是同类案例。这个问题可以归类为如何影响别人。在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著作《影响力》上,有列出我们无意识间受他人影响的三大心理力量:互惠原理、承诺与一致原理和社会认同原理。
1、互惠原理(先认同她,多倾听,多赞美)
2、承诺与一致原理(建立隔周复查制度,在咨询时告诉她按照方法去做,下周复查时候血糖一定会改善。那么她答应后,就有更大概率好好执行,复查时血糖改善的结果,也会给她继续坚持的力量。)
3、社会认同原理(和产科大夫加强联合,一起来管理她的血糖,在医院门诊布置一些“孕期血糖管理方法、不管理的危害”的展板,让孕妇每到医院就接受一次“管理血糖很重要”的教育。)
如果不提升认知深度,我可能就老再问“她为什么不理我呀,为什么不重视呢”,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但提升认知深度后,我就开始在咨询中先说、强调说“为什么要控制好血糖”,提供一些科学的数据、证据;交流中多认同客户,多倾听多赞美;执行建议从微行动先开始;建立隔周复诊(血糖改善的反馈)。深度思考后的这些措施,让这位孕妈极大地提高了依从性,在整个孕期都很好地控制了饮食,改善了血糖状况。
这个方法适用于我们去处理、预判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
【预防异议】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深度认知听着挺好,但是我平时每天上班下班也用不上吧,这么呆着不也挺好的吗?
我的回答是:
你可以接受现在的生活, 但是慢慢的你会发现,工作的十年,你不是有了十年的工作经验,而是工作了一年,重复了十年而已。生活也是一样,当生活慢慢抛弃你的时候,你会发现经验和规律的重要性。
催化应用提问设计
有关学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脑中过一遍,等于实际应用了一遍。
刚才我们学习了深度认知以及如何提升认知深度的“3个多”,现在我们就要来设计应用啦。
那么大家现在试着想一下:在未来一周内有可能遇到朋友或家人问你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的建议,比如你朋友问你时间不够用怎么办?朋友问你她要不要换工作等等。
你会如何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3个多”的方法来帮助她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请大家思考1分钟,据此编写一个小剧本。
在这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发展的故事中,你成功应用刚刚学的方法“3个多”:1、多问几个为什么;2、多用实验验证和数据论证;3、多分析同类型案例提升了提问者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深度。
记住要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在剧本中,现在给大家4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来编这个小剧本,4分钟后请一组小伙伴起来讲讲他的剧本。
(有新来的学习者加入,所以时间延长至8分钟)
学习者徐飞分享:(春节时)如果朋友问我年底要不要换工作?
1、多问几个为什么?
那要先了解朋友为什么要换工作?你想找什么样的行业、什么类型的工作?通过逐渐深入的为什么,去了解他真正的需求。
2、多用实验验证和数据论证。帮助他分析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例子,对比一下是年前和年后找工作(就业面、就业渠道、招聘公司等方面)哪个更好。
如果分析他的需求后,他的确需要换一份工作(后面有阐述)。建议他年后去找,因为年后属于招聘的旺季,招聘单位行业更广,机会更多。
3、多分析同类型案例提升了提问者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深度。
分析自己之前换工作的例子来引发朋友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深度。
【拆书家反馈与回应】
非常感谢徐飞的分享,他成功运用了3多法,来帮助一位朋友对“年底要不要换工作这个问题”有了深层次的认识,特别好的应用,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过渡语: 刚才我们了解了如何提升认知深度,而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就是海量知识中的“王炸”——在本书中被称为“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杠杆点!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个非常好用的临界知识——黄金思维圈。
跟随我完成拆页二学习后,学习者能【行为】掌握黄金思维圈的概念,并且会应用黄金思维圈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界定】
【3-2新技能 把知识改编成量表自测题】
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测实,这里和大家强调一下,测试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加的了解自己,请大家按照实际情况勾选,不是按照自己理想的自己来勾选。认为非常符合打6分,完全不符合打1分,最后加一下总分。给大家2分钟时间,完成后示意我。
这个测试是让大家观察自己以往找问题本质的能力。
20分以上,你非常犀利,经常直击问题本质。
11-20分,思考深度有待提升。
10分以下的伙伴也不用担心,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测试,当我们学完这个片段你多去应用后,看看是不是有所提升……
接下来大家阅读下我为大家选的拆页。时间是2分钟。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最早将why-how-what的思考方式总结成黄金思维圈的人,是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他是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到黄金思维圈的,那个演讲的名字叫“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不过显然这个方法应用的领域远远超越了激励别人。
【3-2】简短互动
在这段文字中讲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黄金思维圈。为啥叫他黄金思维圈呢?因为只要你去留意,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都在使用这个方法。
【回应与反馈】
那么我们看下黄金思维圈这个圈究竟怎么画的?
【3-1强化讲解概念的能力,学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学习者明确适用边界条件与关键点】
这个圈从里到外有哪几个层次?
互动:
对了,3个层次,依次是why-how-what,这是把我们认识世界,看问题的方式分为三个层面。
最表面的是what,这个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往内一层是how,这个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如何做成。
最里面一层是why,为什么要做这个,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这三个层面可以说就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阐述了我们的世界。
黄金思维圈是从最本质的why出发-再思考如何做的HOW-最后是做什么的what的一种思考方式,即从圈内向外思考。
好的,那么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你是人事,你接到BOSS的一个任务:去招设计美工。
你一听啊乐了,这太简单,直接把职务要求复制,再往常用的招聘网站上这么一贴,成了。
这有没有应用黄金思维圈呢?
没有对吧,直接做事,根本没考虑如何把这事做成,也没考虑为啥要做。
那另一种情况,你思考了一下,如何能找到合适的美工呢?诶除了常规地发布招聘网站,我是不是还可以让前一个比较满意的美工推荐一下?
诶,我们之前之前的招聘文案看看是不是合适,要不要再修改下?
那这样的思考应用了黄金思维圈吗?
也不是。它只是深入到了how。但我们发现深入到HOW,做的事一下子多起来了,也似乎比第一种做事方式更能有个好结果。
好了,那么第三种情况。我首先先去问一问boss为什么要招聘美工?公司有3个美工,Boss说:“我们网站设计不行,营销力不够。”
那如何提高网站的营销力呢?除了设计,是不是产品的卖点要有力,公司的背书要强硬。
那除了要去招聘一个有营销力的网站设计师,我作为人事还可以做哪些事情提高公司的营销力呢?
我可以通过组织现有设计师学习营销网站的内容,我也可以设置全员营销的人事制度来增强网站的传播,我一下子可以做很多事情直接来对结果负责是不是?
那这样的思维方式是不是黄金思维圈呢?
对,这就是了。
【小结】
黄金思维圈就是遇到事情先问为什么,再去思考如何去实现,最后来看我们要做什么。
如果不养成从why入手思考问题的习惯,那么会因为抓不住问题关键,反反复复地做无用功,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
当你应用黄金思维圈去解决问题时,你会逐渐找到问题的本质,找到高效解决的方案。真所谓四两拨千斤。
那么当我们了解了黄金思维圈的概念后,如何应用黄金思维圈也就呼之欲出了。
【How】遇到事情该如何应用黄金思维圈呢?
第1步:为什么。为什么做这件事,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第2步:怎么做。如何实现这个事情?要实现这个目的我有哪些方法?
第3步:做什么。现在我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文中也提到用这种思维方式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除了能激励别人,在拆解中我们发现这么思考能直击问题本质,激起更多创造力;用这种思维方式营销能更好地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共识,让你吸引来真正的粉丝。
给大家举个我的例子:
上周查房时候,我发现很多宝妈们走进一个喂养误区,应用吸奶器瓶喂多于亲喂宝宝,有些宝宝一旦接受瓶喂就对亲喂产生抵触,妈妈就更倾向于吸出后瓶喂,每天花在吸奶上的时间将近6个小时,还在月子里就颈椎腰椎疼痛,还因为瓶喂力度、频次不合适,造成堵奶、奶水过多等等问题。我就决定将母乳亲喂作为一个主题,在查房时候和宝妈们说说清楚。
我想让更多会所的宝妈做到亲喂,所以我准备了一个母乳喂养的课程,并在教案中用黄金思维圈的方法让自己的表达更能激励、改变他人。
我先说母乳亲喂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母乳亲喂。首先是亲喂有助于生命早期益生菌群的建立,而建立肠道益生菌群的意义不止是现在能预防孩子过敏、增强抵抗力,更长远的健康意义又有减少慢病发病率,延迟慢病发病时间,延长寿命等。
接着是怎么做,如何在孩子产生乳头混淆的时候,顺利进行亲喂?
那需要让宝妈建立亲喂的信心。
学会正确的喂养姿势。
另外足够的泌乳刺激。月子里保证一天大于8次的宝宝吸吮。
最后是做什么,我们现在可以做什么。比如建立信心:找到成功亲喂那一次的经历,回想自己做对了什么,找到可能影响的条件。
让护士们开设母乳喂养指导,一对一指导。
让妈妈多和孩子建立链接。
找孩子不是特别饿的时候母乳亲喂,找自己状态好的时候亲喂。
说完后,很多宝妈被触动了,几个宝妈红着眼睛告诉我他们在晚上还要起来吸3次奶,实在是太累了,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乳头混淆可以被纠正过来的,只要用对方法,有毅力坚持,就可以做到。
隔了3天我去看呀,原本3位混合喂养的妈妈,在多亲喂后,奶水多了,现在已经快实现全母乳亲喂,这个成就感太大了。
大家对以上的拆解有问题吗?
【主持微行动学习】指令清晰 假设引导
1、 明确问题
【拆书家提问】刚才通过案例我们学习了应用黄金思维圈的3步法,
第1步:为什么。为什么做这件事,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第2步:怎么做。如何实现这个事情?要实现这个目的我有哪些方法?
第3步:做什么。现在我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2、提出问题
【提问】,我想请问大家在你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这个方法,大家觉得在这3个步骤中哪个步骤最难?
大家讨论后,说第2步最难。
我看到小伙伴都说了,第2步最难,大家都同意吗?
【学习者确认】是的
【提问】好的,现在大家都一致认为第2最难,那么曾经发生过哪件事让你们觉得这个步骤很难呢?能具体说一下吗?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去思考一下,等一下请小伙伴来分享。
【提问】平华,这件事情你可以具体说说吗?
【学习者确认】孩子(大学生)放寒假时,晚上1~2店睡觉,下午1~点起床,这样的状况怎么改变。作为家长想让孩子早睡早起,不知道怎么办?
【回应】平华,在你的例子里面,我们哪里运用到了黄金思维圈的方法了呢?
学习者:我们组也讨论了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组员说是这个年龄带来的叛逆,这个年纪就是要自己试过不同的生活方式后才会回到正轨。
【回应】应用黄金思维圈的前提是要对这件事的why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那你们讨论在这个现象背后的why是什么呢?
你是不是要去问一问他,有没有和他直接交流过呢?
平华:这个没有。这个没办法建立沟通……
【反馈】那因为这个事情其实是孩子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所以你对这件事的why搞不清楚,那采取的方法很可能就没用。所以你们组是要讨论why的问题还是和我们另一组一起讨论HOW的问题?
组一:想继续讨论平华的例子中why难以执行的问题。
好的,那我们一起思考导致这个例子中why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哪些?请大家头脑风暴后,一个个写下来。时间4分。
【平华的例子】讨论后因为不清楚孩子的原因,所以讨论有点进行不下去了,所以提问拆书家是不是:要把所有可能的原因列一遍?
【拆书家反馈】问why的时候要规避到一些很主观的回答,我们只能从自己可控的角度出发。所以平华只能从自己可控的角度出发。
继续讨论后,重新确定问题,我担心孩子作息不规律影响她的健康,我可以如何让孩子听取我的意见呢?
小组经过重新讨论出来,最后确定步骤中的HOW在操作上有难度,所以继续给他们3分钟时间讨论HOW在落地时比较难的原因有哪些?
3、 明确问题本质
大家给了很多原因,但是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本质,本质就是最关键的原因。
所以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最接近本质的原因,是哪一个?
【平华发言】
平华:通过讨论我意识到我和儿子的认知是有代沟的,这一代常常是通过手机交流的,而且精力旺盛。
本质原因是孩子的生活习惯、认知和我不同。
4、 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5、派代表讲解成果
现在我们进行下一步,请大家找一些方法和步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看可以写出来多少不同的解决方案。
然后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总结出大家头脑风暴后的解决方案。
最后请一位伙伴,代表你们小组列出这些步骤。
【平华代表组一分享】
1、 把希望孩子能在23点前睡觉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
2、 创造丰富的活动多和孩子一起玩,把孩子从手机里解放出来
【拆书家反馈】那通过这些办法,你是否可以通过黄金思维圈的方法来达成你的目标?
【学习者】应该有点效果,可以去试一试。
另一组的例子:做门店的销售要多找到很多母婴店建立长期的联结,这个why清楚,但我们觉得方法和措施比较难,书里的方法很多,怎么选择合适的方法把事情做到120分?
这一组:觉得HOW在落地时比较难。
本质原因:
组二:没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可以借鉴。
我们总结出的解决方案:
1、自建体系
2、市场上找销售的书籍去借鉴
3、网上找找课程看看大咖的建议
4、找同行业的高手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拆书家】总结的非常好!期待你们的结果分享哦!经过大家的共同思考,我们把这个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清晰的展现出来了,相信通过这样的讨论方式,这个方法在我们的头脑中扎了根,我们可以更加灵活的应用,届时也可以把这个方法教授给更多的人,我们给自己一些掌声好不好?
【3-2技能点:布置任务。拆书家要指定具体要行动的事情,要求学习者回去后完成。】
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虽然我们已经学习了黄金思维圈,理智上认同,也记住了,但是由于不是自己的习惯,所以我们并不能用起来,接下来的1周里,请大家用黄金思维圈的方式分析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果遇到问题明显发现不是用的这个模型,那就把它改过来。然后把你如何应用黄金思维群思考的案例分享到我们今天的微信群里,谢谢大家。
相信通过我的呢,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怎么使用黄金思维圈来分析问题,希望大家以后工作生活中多多运用,帮助我们改善提高,谢谢大家。
学习者案例记录
https://www.jianshu.com/p/bc2cbdc37752
徐飞写了一篇简书,记录了自己通过黄金思维圈的方法来找到参加晨读活动的方法,最后完后了7天的春节晨读活动。
以下为徐飞的简书内容:
21年的2月初通过拆书帮文姐在群内发的消息,得知在过年放假七天有个线上读书营的活动,对于喜爱读书的我,自然是不加思索的就就主动给文姐报名了。特别开心期待与爱读书的大家一起学习。
在年30的早上6点参与了开营仪式,结束后却有点想打退堂鼓。到底为何?原因有二:
1、此书籍主要讲的是育儿方面的书,每日学完要去实践,并且还要把每日实践心得在早上共读时间进行分享。对于还未结婚的我,完全没有实践的条件。也没有在深入实践后反思的机会。
2、早上共读时间还需要发言。考虑到早上6点多钟学习,我家人还未睡醒。怕学习影响到他休息。
所以考虑到以上两点心里一直在思考,到底是参与还是这次不参与,等下次在参与呢。
最后,我运用了黄金思维圈,去思考我参加共读营的初心(why:太爱读书的我,因为平时都是自己一个人读书,所以特别珍惜有这样共读的学习机会),认定是不能错过的一次机会,所以就想办法解决。
那我的两个顾虑该怎么解决呢?
思考HOW:
1、如何解决作业中需要每日实践的问题?
2、如何能在不影响家人的情况下参加呢?
办法What:
1、当时主动找文姐沟通,提出方案:
a.自己出去找个地方学习.
b、看可以把实践心得的作业调整为自己的学习心得笔记,(因为共读的目的就是
为了实践后反思分享进而大家一起提升,可惜我没办法实践,那自然参与共读营就不是特别的合适)最后文姐给我说可以的,当时就第一时间把参与共读营的押金100交了。期待跟大家一起学习!
【结语】
好,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讲了深度认知和用3个多的方法法来提高认知深度。然后我们进一步一起学习了一个普适的底层规律:黄金思维圈;即以why-how-what的顺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期待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提升认知深度,多去应用黄金思维圈。今天的拆书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