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1月30日宝安拆书 ‖ 面对面对观点碰撞的妙招 ‖ 移情聆听 ‖ 通过诱因养成习惯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面对面对观点碰撞,你该怎么办?

开场: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含了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可以用“绿灯思维”设计一个在面对与他人观点不一时避免习惯性防卫的应对方案。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拆书,我是今天的拆书家树夏。

F(特征):今天我给大家带拆的图书是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是一本能够帮你构建学习方法的书,教你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打造自己的学习力,让知识变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而这本书的作者成甲被逻辑思维评为“全球最会学习的人之一”。

A(优势):这本书入选豆瓣2017年度最受欢迎的年度Top榜单,在微信读书评分为8.5分,被罗振宇、万维钢等众多知识大咖鼎力推荐。脱不花为这本书作序,李笑来称这是一本把学习说透的书;我认为此书和其他个人知识管理类的书籍相比,比如《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提出的方法论思维层次更高,案例内容通俗易懂,更具有启发性。

B1(这本书的利益):我们有些小伙伴可能会感慨:自己读了很多书,却依旧过不好一生。那么这本书,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重构你的学习观,帮助你极大提升认知效率,反思背后的思维逻辑,加强看问题的深度。

B2(本主题的利益):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面对观点碰撞,你该怎么办?》,应用的就是本书提到的两种学习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主要就是帮助大家在日常沟通或是职场沟通中,听到与自己认知的不一样观点时,能以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倾听,从中反思与学习。

好,图书和主题的就介绍到这里。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来阅读一下我挑选的这个片段。阅读完的伙伴请抬头示意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这是一个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哇,这个观点定有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同样是这个老板,他听完咨询顾问的意见后,可以这么想:“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儿;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如果领导能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那么他就拥有了绿灯思维。他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他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 比如,别人同我开会讨论时说:“成甲,你上次项目做得太烂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我的项目是不是很烂,他说得对不对;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胡说,你做的项目才烂!”这样,我把别人对自己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如何形成绿灯思维,有三个步骤:

第一,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第二,先倾听再沟通,让对方充分表达意见

第三,理解对方观点的用途和价值,完善观点的不足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我看到大部分小伙伴已经阅读完了。

【what】

我们生活中红绿灯交通规则是怎样的?

——红灯停,绿灯行。

其实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的时候,是一种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我们也要给予“绿灯”通行。

所谓的绿灯思维,其实就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保持接纳的心态,通过沟通,思考观点优点和用途,积极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考虑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how】

如何形成绿灯思维,我总结了三个步骤:

第一, 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第二, 先倾听再沟通,让对方充分表达意见

第三, 理解对方观点的用途和价值,完善观点的不足

【技能点:不这么样的坏处】

<一般人的做法>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他人与自己想法一致时,会觉得英雄所见略有所同,与我心有戚戚焉;遇到不一致的情况时,往往会有些抗拒的心理,习惯性防卫,觉得别人不了解情况,“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我们有这种反应,主要是防卫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内心中的真正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一般做法的坏处>

【why】当我们进行习惯性防卫,很大程度上就不能理性地看待对方地观点,产生抵触情绪,觉得对方是在挑事,甚至怀疑对方就是不待见自己,矛盾升级。这么做,无法在观点碰撞中获得经验,无法接触新观点而快速成长。

【where】这时候,绿灯思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绿灯思维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适用于双方或多方讨论一致的话题或者共同的目标的情况。如果对方进行人身攻击或正面敌对的状态,绿灯思维这种心态就不一定适用。

<反面案例>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失败的案例。在某次讨论会中,我和同事对平台的一个宣传视频意见不合,他觉得视频没有趣味性,加入韩美娟朱一旦等网红元素更好,但我第一反应是这么做跟平台的调性十分不符,十分抗拒,两人互不让步,事情也不了了之,结果就是投放的效果确实不佳。

<正面案例>

那我应该怎么应对才对呢?首先,明确同事其实只是对视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没有针对“我”。接下来我应该耐心地听他的解释,他觉得修改,是为了让视频更有感染力,有互联网的梗点,能获取更高的点击量。这么综合看来,加入梗点是可行的,其次再根据平台调性做些调整,去掉一些避免歧义的镜头,那效果会比平平无奇的第一稿好很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显像提问>

接下来请大家回想一下,你向家人、朋友或同事表述或分享某一个观点被对方不赞成、否定自己时,与对方争辩起来的事情?哪时你可能信心满满地做成了某件自己很得意事情,或者分享一个很棒的观点,你满心期待对方会认可你或附和你的观点,但对方却说你这有问题哪里有问题,或者说我并不这么认为,你一听就马上和争论起来了,结果闹得不大愉快的情况?

我来分一下小组,请小伙伴们在小组内分享一下你的经历。

万娜:

嗯,我最近是年底的时候,因为我做人力资源的,然后我们的有一个业务部门的招聘,整个年度不算特别给力。那个业务部门就找到了我的分管副总去告状,说我们今年招聘不好,让我做一个,然后我的领导为了说明解释这个情况。并不单单是人力宣布的原因,让我做个分析报告啊,那我最后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自认为把这个报告做的很完美,很完整了。然后也去做了深度的剖析,最后把这个帮刚给到我的我的部门领导去看一下,他说他第一句话就是:“你的这个报告做的非常烂。”然后后面他讲一大堆大的建议,当他听完他第一句话,我就已经不愿意听了。我觉得他已经很对很针对了我,这第一下就已经否定了我的工作成果,所以就是很红灯思维的一个抵触,谢谢。

万娜同学发表了她的案例,很棒很棒很棒。好,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绿灯思维的方法了。如果今后还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会如何用这个方法的三个步骤做出反应呢?请大家再次讨论一下。

万娜:

那针对我刚刚分享的那个抵触的情绪(案例),我将应用绿灯思维的三个步骤来调整。第一步,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因为我这个人和我的那份报告不是同一个东西,不能等同。然后第二个先倾听,然后让我的领导充分表达意见,就是摆正心态吧,我先听他有哪些建议,修改的方向。先听完,先全部把他说的听完,然后第三步,理解他给出的方向的一些价值。就是我按他的方向去做,按他给的那个建议去做,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然后去调整和修改我的报告我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