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拆书帮你把知识拆成能力!大家好,我是宋亚伟,欢迎您参加拆书帮龙城分舵线下拆书活动。我的三个标签:小学生的家长、资深会计师、一级拆书家。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分为两组,左边一组,右边一组。
F特征:今天我将拆解的片段来自于《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这是一本神奇的“魔法书”,如果你学会并熟练运用了书中爱的“魔法咒语”,你将得到一个独立自信、充满爱心、负责任的好孩子。本书作者是两位美国亲子教育的大咖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两位美女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A优势:与同类育儿书相比,这本书思路清晰、案例丰富,每个案例都贴近生活,书中大量的漫画和练习生动有趣、易懂易练。这本书30年来不断再版,被译成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有20多万亲子团队在使用本书,作为家长培训教材。
B1:这本书给学习者带来的好处。这本书从关注感受、鼓励、赞赏以及注重解决问题代替惩罚等6个方面来提升亲子沟通。使我们可以结束和孩子的冲突了!只要搂搂抱抱不要鸡飞狗跳!
B2:拆页片段给学习者带来的好处
今天的拆页片段让我们学习怎样尊重孩子的努力,让孩子有动力进行下一次努力,进而达到自立的目标。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手中的原文,时间2分钟,请阅读完的伙伴举手示意一下,现在开始。
【P160原文】
II.尊重孩子的努力
我们常常会认为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简单。我们还会鼓励他们“试试看,很简单。”如果他做成了,那也是做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什么成就感;如果没做成,他会觉得连“简单”的事情都没做好。
换个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太容易。”或者:“这可能会有点难。”他们会传达给自己不同的信息。如果成功了,他会很自豪自己完成了一件难事,如果失败了,至少他们知道这个事情完成起来比较困难。
也有些家长觉得说“这可能会有点难”有些虚假。但是如果他们能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的角度去看,就会意识到任何事情第一次去做的时候,都会很难。(避免说:“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些难。”孩子会想“为什么对我来说难,不是对别人来说难?”)
有的家长抱怨,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站在那里,看着孩子挣礼而无动于衷。这时候,我们建议你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而不是去替他做。
“有时候,把拉链头撑直,拉链会容易拉一些。”
“有时候,做东西以前把黏士揉成软球会好些。”
“有时候,在上锁以前,把锁头来回转动几下会好些。”
我们喜欢用“有时候……会好些”这样的表达,因为即使不管用,孩子也不会觉得很失败。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为孩子做我们能做的事情?相信每个父母都能感觉到孩子很累、要特别关注或者想撒娇的时侯,希望我们帮他们做事情。同样,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做,但如果有人帮你梳一梳头发,拉一拉袜子,也会带给你些安慰。作为父母,我们培养孩子的基本原则是让孩子有责任感,但偶尔我们也非常愿意“替他们做事”。
好了,看到伙伴们都读完了原文,请听我讲解。
【what】这段原文说的是什么呢?原文告诉我们孩子在学习新技能的时候,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努力。
【why】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学习和练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学习用筷子,学习系鞋带,学习写字,等等。你有没有在孩子开始用筷子的时候说“你试试看,这个很简单。”或者在孩子花了很长时间还没系好鞋带时说“还是我来帮你吧。”看似简单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可不一定简单呢。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不断地尝试,从而达到自立自理的能力。
【how】那么怎样做,才是尊重孩子的努力呢?
第一步,共情:就是认可孩子在做的事情;话术上,先说出你看到的行为,接着说出你的认同,例如:“你在扣纽扣呀,这个有点儿难的” “你要包水饺阿,这个可不简单呢”
第二步,助力:也就是给点儿建议,可以说“…可能更好…”“…可能容易一些”
第三步,赞赏:就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可以说“做得真不赖,以后会越来越熟练的。”当然可以抱一下,亲一下,鼓励他。
【举例正反】
举个我家的例子,我家女儿曾经热心于织毛线,拿着毛线针戳来戳去戳不准,织了一小片松松夸夸的,我说“你这是织的啥,渔网吗?”女儿生气了,大喊一声,“我再也不要织毛线了!”啊,我错了,孩子一项技能在开始之初被我扼杀了。
相反的,在她第一次抓起水饺皮要包饺子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你要帮我一起包饺子吗,这个可不容易呢。”当她拿着饺子皮,放了满满的馅料,捏了这边那边冒出来,捏了那边这边又冒出来时,我建议说,“少放点儿馅儿,可能更好。”果然,她成功了,接着包了一个又一个,虽然不那么好看,却越来越像那么回事儿了,我禁不住夸她,“哎呀,第一次就包得这么好看了,以后能帮妈妈的大忙了。”“好的,好的,我以后都帮你包。”看,用对了方法,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独立。
【如果不】如果不这样做会怎样呢?如果你经常说“试试看,这个很简单。”那么孩子事情做成了,会认为事情本身简单,没有成就感;如果没做成,那么会怀疑自己笨,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孩子会产生挫败感。
如果你动不动就“我来帮你吧。”孩子则会形成依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孩子自立。
【适用边界】是不是孩子要做的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要这样肯定?当然不是。超出了孩子年龄范围的事情或者危险的事情,我们需要禁止。还有当孩子学会了某项技能,我们就一定不能帮孩子做吗?也不是。比如她学会了扎辫子,我们偶尔也可以帮她扎一次,适当的代劳,让理解温暖传递亲情,也未尝不可。
【可能的异议】
你可能会担心孩子会不会被自己说的难、不容易,给吓住了。要是你描述的过于难,是会吓着孩子的,不需要描述所有的困难,只要说一两点儿就好,让孩子明白,如果不成功,不是自己笨,达到这样的效果就OK了。
接下来,我们练习一下今天学习的,尊重孩子的努力三个步骤:①共情②助力③赞赏。我们就拿孩子系鞋带来练习。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你幼儿园的宝宝在努力地系鞋带,已经花了5分钟了还在认真地系着。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用上今天的这三个步骤,大家分组练习一下,过会儿请一组伙伴儿演练,一个演宝宝,一个演家长。现在开始,时间5分种。
【5分钟后】
时间到,哪组伙伴来给大家演练一下呀?有请郑老师这组:
丁老师饰演“父亲”,郑老师饰演“宝宝”:
宝宝:鞋带儿真难系,我不会,你帮我吧!
父亲:系鞋带有点难呢,你先把鞋带绕手上,再这样一拉,试试看。
宝宝:还是不行。
父亲:绕的圈小一点儿,可能更好一些。
宝宝:哦,我系好了,我系好了。
父亲:干得不错,以后会越来越熟练的。
很好,“宝宝”在“父亲”的鼓励下把鞋带系好了,“父亲”有三个步骤都用上了,我们请许老师这组演练一下:
许老师饰演“妈妈”,驰驰老师饰演“宝宝”:
宝宝:妈妈鞋带我不会系。
妈妈:系鞋带有点难,先交叉一下,穿进去,再试试看。
宝宝:是这样吗?
妈妈:嗯,真能干,多练习就会更熟练了。
刚才父亲一组、母亲一组的演练,好有爱啊!两组的练习中都用到了尊重孩子的努力三步骤。请大家以后多多运用尊重孩子的努力这个爱的“咒语”,让我们为得到一个自立的宝宝,加油!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尊重孩子的努力,让鼓励孩子自立的三个步骤:共情、助力、赞赏。感谢大家的参与,我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下回拆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