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NO:112】拆书帮天津北洋分舵拆书练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李岩,木子李、山石岩,大家也可以叫我rock。‌‌我的三个标签:
1、80后;
2、市政公路行业/一级建造师
15年+;
3、正走在拧巴路上的终身学习成长者。
(介绍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它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而“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主题】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绿灯思维【片段来源】《好好学习》成甲【第二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得到APP电子书P109-111】
【R:阅读原文】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呢?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让我们先看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红灯思维。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这是我们在红灯思维下大脑所处的状态。比如,一个习惯了粗暴沟通的老板,听到了咨询顾问给的建议:你和员工沟通的时候,要先倾听,理解员工意见之后再发表你的观点。不要没听完就做判断……这时候,老板多数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我时间很紧张,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强硬,这帮人就不动,根本无法推动工作!”“去去去,别拿书本上的东西说教,不接地气。”类似的场景你见到过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同样是这个老板,他听完咨询顾问的意见后,可以这么想:“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儿;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如果领导能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那么他就拥有了绿灯思维。他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他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重述原文】标准:诠释-基本是自己的语言,没有直接用原文文句。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解读准确。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当。致用-将原文知识总结或加工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What】这个拆页片段想要告诉我们减少“习惯性防卫”的最佳武器是绿灯思维。当我们与他人在沟通中接收到不同观点或意见时,它能促进我们去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起到有效反思、有效沟通的目的。而与之对立的则是红灯思维。

【Why】那为什么说绿灯思维是有用的呢?在说这个之前,让我们先来理解一个概念:习惯性防卫?举个例子,比如你的上司跟你说:你这稿子怎么改的,怎么还有这么多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你可能会这样想:我都改了很多遍了,怎么在你眼里还不行,你是不是在找茬呀!你看,在这种情况下,你首先考虑的不是对方说的是否是客观事实,而是在想他是不是在故意针对你?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习惯性防卫。因为你是把上司对你工作提出的意见当成了其对你本人的攻击行为,当然就很难再去倾听上司的真实意图并反思自身是否真的有问题。而绿灯思维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能帮助我们首先抛开那些负面想法,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对方想要传递的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检视自身想法行为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更有利于自身成长。

【How】那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这就需要我们先要了解一下,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的运作机理:

红灯思维:害怕暴露自身的不足(心态)——抵触(情绪)——对方质疑我、挑战我,和他打(感性思考)——习惯性防卫/攻击对方(行动)。

绿灯思维:区分我和我的观点,不同的观点更能让我获得成长(心态)——平和(情绪)——不同观点背后有什么我看不到的问题吗?(理性思考)——放下习惯性防卫,积极主动沟通,收获成长(行动)。

可以看到,两种思维最大的不同是在能否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上,而这恰恰是导致两种结果的重要原因。要做到绿灯思维,我总结了三个步骤:

1、首先要了解“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其实是不一样的。之所以会有习惯性防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容易混淆把别人对我们的观点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当意识到他人所提的意见其实只是针对观点和行为时,自身才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成长机会。

2、沟通过程中要保持平和心态。比如,可以在心中默念几遍“绿灯思维”,让情绪平复下来。

3、耐心倾听,让对方充分表达。比如上例中,当上司说我的稿还是有问题时,我可以先在心中默念几遍绿灯思维,平复下情绪,然后问他能否详细说明其观点缘由,待其充分表达后再去做判断!

【Where】适用于双方或多方的沟通中。不适用一方或多方情绪均无法自制的情况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标准: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体现了起因、经过、结果。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诸要素有明确的对应,成为贴切的案例。反思-无论想到的是一个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帮助自己更好理解了这个经验,也更深认识了原文信息。

【事件】为了确保下周的验收通过,在本周一和同事们一同召开的周例行验收推进会中,A同事提出了一些对此次验收的想法,当时我很不认同,几次打断他的说话,且每次打断后我都会以自己的想法立即加以反驳。

【反思】

1、没有区分开“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的区别,总是想着这是同事对我能力的否认,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态去沟通。

2、没能做到耐心倾听,几次将对方的话头打断,反驳和表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方能完全按照我的想法实施。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标准: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谁?在哪里?何时开始?频度如何?关联-是否在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推动他人做到的吗?能测量做到的程度吗?行动够显性化吗?

【目标】我将尝试把该方法运用到下周一的周例会中,充分倾听各方的不同声音,为下周三的正式验收做好充分准备。

【行动】

1、开会前的10分钟,和内心对话,告诉自己“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有区别的,要善意的去思考同事们所说所做其实只是针对工作,并非是我个人。

2、开会前的5分钟,在心里默念几遍绿灯思维,平复情绪,让自身处于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

3、开会过程中,耐心倾听各方的汇报和建议,并提前和同事约定暗号,若当我出现打断同事说话的情形时,及时给予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