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我先分下组,左边这个桌子的同学为一组,右边桌子的同学为二组。我是本次晋级2-2的陈洪其,你们叫我洪其就可以了,我的三个标签是:创业者、教育、教练。
(学习目标)在接下来的大约20分钟时间,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将能够运用“我信息”的表达公式:描述行为-表达感受-说明影响来回应他人的不可接纳行为,从而促进对方主动改变其给我们带来困扰的行为,并且维护关系。
(图书介绍)
今天我要拆的这本书叫做《P.E.T.父母效能训练》。
【F】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沟通专家。 1962年,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门家长课程《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和收集的案例编写成的,于1970年出版,传授亲子沟通的技巧。
【A】这本书的英文版累计销量超过500万册,并被翻译成33种语言畅销全球。这本书同吉姆·海诺特博士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起,被称为家庭教育领域的两本“里程碑式的著作”。
【B1】为人父母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但是在成为家长之前,我们往往没有接受过任何相关的训练,所以难免会被扑面而来的养育方面的各种问题所困扰。 戈登博士的这本书就为家长们提供了解决亲子之间问题的系统思路,以及具体的沟通技巧。
【B2】今天的拆页将聚焦于当孩子的行为给家长带来困扰的时候,家长如何回应,从而促进孩子主动改变行为,并且维护亲子关系,当然这种我信息的沟通也适用与其他的沟通对象出现我们不可接纳行为的回应。
现在请大家阅读手中的拆页。读完以后请举手示意我一下,谢谢!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行为:
(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
(2)父母的感受;
(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即: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无需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送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一个有效的”我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需要做的事。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适。
看到大家都看完了。我先简单解释一下拆页里面提到的“不可接纳行为”。我们对别人的行为,可以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分为“可接纳”和“不可接纳”。“可接纳”就是这种行为令我感到愉悦,我希望对方以后还这样做;“不可接纳”就是这种行为给我带来困扰甚至痛苦,我希望对方不要再这样做了。
【What:原文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个拆页就介绍了一个表达公式“我信息”。 当孩子做出我们不能接纳的行为时,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与TA沟通,一定程度促进孩子主动改变他们的行为。
【Why: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通常的做法)大多数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时,会习惯性地因为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比如推卸责任等而发出“你-信息”,比如: “你怎么又这样?”、 “你为什么不听话?” 、“你应该……”、“你再不……,我就……”,往往开场是家长大呼小叫,收场是孩子哭哭闹闹。
(不这么做的坏处)在面对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时,用命令、威胁、斥责等“你-信息”来应对,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不仅对解决问题无益,还可能损害亲子关系。
【How:如何做,步骤是什么呢】:
“我信息”的这个表达公式是怎么构成的呢?
三个部分:描述行为、表达感受和说明影响。
1.“描述行为”是描述孩子做出的家长不能接纳的行为。
要特别注意的是,描述应该简单而客观,不带任何评判,切忌“贴标签”。 比如:孩子没有跟邻居打招呼,可以说“你没有跟李叔叔问好”,而不要说“你真没礼貌”。
2.“表达感受”是指说出孩子的行为给家长带来的感受。
它应该是真实而准确的。 比如:孩子把电视的音量开得很大,让你都听不清电话那端的人在说什么,你的感受是烦恼,你就可以告诉他,你感到很烦恼。感受词参考的有,欣慰、感动、 愉快、温暖、轻松等;忧虑、害怕、紧张、悲伤等。
3.“说明影响”是指出孩子的行为对家长造成的某种具体而实际的影响。
它可能是妨碍了你做想做的、或者需要做的事,或者是让你耗费了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或者是造成了你的身体不适等等。 比如:孩子一直哭着不肯进幼儿园,而你上班就快要迟到了。
(举例)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孩子感冒去看了中医,医生说一天4次间隔喝药。回来后女儿吃药不按点,有时一天才喝2次,我看着心里很着急,有天中午都一点过了她还没喝药,我就决定运用“我信息”跟她沟通一下:
(1)“描述行为”的描述就是“中午一点过了,你还没喝药”
(2)“表达感受”是“我很担心,也很着急”;
(3)“说明影响”是“如果你的病一直好不了,我就还得花时间带你去看病”。
用“我-信息”连贯地表述出来就是“中午一点过了,你还没喝药,我很担心,也很着急,如果你的病一直好不了,我就还得花时间带你去看病”。
(本拆页做法好处)使用“我-信息”这样的沟通方式——描述行为-表达感受-说明影响——相对就没有攻击性,不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而且家长是把自己放在了“求助者”的位置,而实际上,孩子往往是乐意帮助我们的。
【Where:适用于及不适用于哪些情况】:
“我-信息”这个表达公式适用于当孩子出现家长不能接纳的行为时,与孩子沟通的场景。 也适用于与其他对象——比如跟配偶之间、跟同事之间——当对方的行为给你带来困扰时与其沟通。(不适用)当然能这个表达公式通常适用于非紧急情况下对不可接纳行为的回应;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比如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时候,就不建议使用,比如孩子玩火,这时就需要马上制止。
(预防异议)那么在实际的沟通中,“我-信息”这个表达公式的3要素是不是必须全部采用?还有可不可以调换顺序呢?实际上你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自己的表达习惯来,任意用其中1个以上。比如你初中的孩子染了一头红头发,你可以说:“妈妈担心你被当作社会青年,进不了学校的大门”,这就只有第2点“感受”。再比如,冬天孩子迟迟不来就餐,你可能会说“一会凉了,需要我花时间再去热饭菜,我今天很忙的啊”,这就是只说了第3点“影响”。
(分布催化1)
今天学习了这个当对方做出我不能接纳的行为时,可以运用“我信息”来回应的表达公式,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第一步,请你想象一下,在未来一周内你可能就会遇到的一个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场景——
如果你是一个父母,想想你的孩子,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他可能出现什么行为是你不可接纳的呢?
如果你在职场,想想你的同事,在接下来你与他配合的过程中,他可能出现什么不可接纳行为呢?
想想这样一个人?和TA可能出现的不可接纳行为?用便签写下来3点,1、时间? 2、谁?3、什么样的不可接纳行为?
请想一下,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请写在便签上。
注意每个人都要写,写了后与同组的伙伴分享一下,最后我将邀请1-2位伙伴分享。给大家2分钟时间。
好的,还有20秒。好的,时间到。有没有小伙伴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历。(邀请1位讨学员分享,1-2分钟)
(学习者案例整理1)
学习者岳XX规划了自己的应用场景:
时间:今天晚上
人:自己的孩子
场景:出现孩子(冬天)不穿鞋在屋子走路的(自己)不可接纳行为的场景。
(分布催化2)
好的,刚才大家都规划了自己的应用场景,现在我们就来根据刚才你想象到的那个场景,再设想一下:那个做出某种行为而让你困扰的对象,现在就在你面前,你正想指责TA。突然,你想起来今天在拆书晋级现场听到的“我信息”的表达公式,那么按照这个表达公式——描述行为-表达感受-说明影响——你可以怎么跟TA沟通呢?请思考一下,然后在便签上写下你的具体做法,然后与同组的伙伴分享一下,我将邀请1位伙伴分享。给大家2分钟时间。好的,还有30秒。时间到,有没有哪位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有请——(学习者分享、收集便签)。
(学习者案例整理2)
学习者岳XX进一步规划了自己的“我信息”表达公式的应用步骤:
1、描述行为:对孩子说“我看到你不穿鞋在地板上跑来跑去”
2、表达感受:“我的感受是我会有点担心你,会因着凉而生病”
3、说明影响:“如果你生病了,我就不得不请假带你去找医生阿姨帮助我们”。
(结尾)
最后,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我信息”表达公式:描述行为-表达感受-说明影响。(注意与学习者互动)。
希望这套方法能帮助大家在被他人的行为困扰时,更有效地与对方沟通,并且维护关系。
我带拆的学习就到这里,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