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非常感激大家今天都放弃了“扶持地摊经济”的时间,来到了拆书帮海口花梨分舵的现场,做个自我介绍,我的艺名叫“透明默默”是一个一直在默默努力精进的人,我的三个标签是孜孜不倦学习仔、心理咨询师、培训师。我是个想学习、敢学习的人,但不是很会学习,机缘巧合我学习到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于是寻迹找到了拆书帮,并被一帮读书人吸引加入了拆书帮。在此请允许我为大家隆重介绍这个创办于2013年的全国性组织——“拆书帮”:首先咱们拆书帮名号中的“拆书”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论,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成年人的学习。那成年人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呢?成年人时常表现为没时间、没精力学习,还时常表现出“年纪大了”看不懂,记不住,然而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告诉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些小学生的问题,我们拆书的目的是提升能力、解决问题,咱们成年人关心的是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带来行为的改变。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拆书法它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两种,那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呢?个人学习应用的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培训,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在各地建立拆书帮分舵,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让未来现在就来!希望我们通过这个拆页的学习,找到处理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关系的方式方法,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拆页内容,以下拆页来自《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P12-13。
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
“近期未来-远期未来”的框架可以用来分析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不一致甚至冲突而导致的。
就拿拖延症来举例。产生拖延症的一个原因是,“远期未来”中一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例如“完成博士论文,拿到博士学位”,而“近期未来”则遇上了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例如阻碍是实验结果不理想,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包括成天看电影和打游戏,借此逃避阻碍。在这种状况下,人们通常的应对方式是不断地强化远期目标的意义,“完成博士学业是我的全部”“如果博士退学就真的走投无路了”,但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因为加大了“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冲突而使问题更加严重。
那怎么办呢?
一方面,从“远期未来”的角度,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要一个劲的担忧目标没完成怎么办,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么去做”上,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另一方面,从“近期未来”的角度,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极端”措施,比如删除电脑里所有的电影、游戏,剪短网线,把手机换成非智能机等等。可能有人会说,电影删了还可以再下,网线剪了可以再接,手机换了可以再换,这个方法有用么?有用。因为虽然可能会出现反复,但这种反复会使得原来简单且惯常的替代性行为变得更麻烦了,逃避的便利性大大减少,这便增加了当事人转而去做实验、看论文的可能性。
除了拖延症这个大难题之外,其他许多事情也反映了两种视角的冲突。花时间来习得一项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采用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等,莫不如此。因为从长期来看,获得出众的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保护地球环境这些事情的价值和意义都不容质疑,但是将它们放到较近的时间范围里考量,人们又会因为贪图一时的便利或满足一时的欲望而偏离这些长期目标。即便像生活垃圾分类这样简单又很有意义的事,人们都可能为了偷一点懒而不积极配合,更何况其他事情呢?
要想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在本书的第一章《时间之尺》中,作者采铜就主要论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时间。百度百科里对“未来”的定义是:从现在往后的时间,是相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刻而言的未来时间,它是一个时刻,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相对而言,明天只是未来的一部分,下一秒也是。作者把未来分为了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这个片段主要讲述的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是解决“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问题。这里“远”和“近”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未来的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可以说是近期未来,未来的几年则是远期未来,而“五年”恰巧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以色列心理学家里伯曼(Liberman)和美国心理学家特普(Trope)于1998年提出:人们对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事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在远期未来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刚上大学的学生的愿望大多是“我要考研考博”,这种高大上的远期未来想法往往是缺乏细节的,只考虑了愿望实现后的价值;而在近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是“要怎么去做”而不是“要不要去做”,比如到了大三大四的大学生就会计划自己要考取哪个大学哪个专业的研究生,要复习哪些教材,要做哪些模拟卷,而这些努力最终目的都是达到录取分数线。
那么,要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关系,需要采取一些策略:首先、思考“要怎么去做”才能实现远期目标,那就是要让目标具体化、情景化、可实施,那什么是具体化呢,比如说我们制定的远期目标要有具体的时间和内容,就像“3个月体脂率下降5%”、“4个月完成考前复习”;那什么是情境化呢,意思是要创设出目标的画面,形成表象,比如:“我要在3个月内让体脂率下降5%,这样我就能穿上那条一直很喜欢却小了两个码的墨蓝色的鱼尾裙了”、“我要在明年2月前完成考前复习,这样才有机会考取证书”;当然可实施就是要具体到做的步骤了,比如:“我要在3个月内通过健身房锻炼和控制膳食,达到让体脂率下降5%的目标,让自己穿上那条一直很喜欢却小了两个码的墨蓝色的鱼尾裙看起来更美”、“我要在明年2月前完成全书的章节学习两遍并模拟测试3套真题,通过实力考取证书”。其次、是做到降低非期望行为的出现次数,增加这种行为产生的难度,那什么叫“非期望行为”呢,就是“我想看书但是拿起书就会犯困”、“我想早点睡觉但是躺上床后就会刷手机到很晚”,这里“我想看书”是期望行为,“犯困”是非期望行为,“想早点睡”是期望行为,“刷手机”是非期望行为,那要怎样增加这些行为出现的难度呢,我们可以不在卧室看书而是在书桌前坐端正看,我们可以睡觉前把手机放到离自己1米远的地方等。主动想出应对方法,打败懒和拖。
综上,这种方法是适用于工作中项目目标实现的,也适用于生活健康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完成工作计划,不拖延;坚持锻炼身体不怠慢等。
回想起来我是有类似经历的:我在今年7月25日参加了人力资源师考试,在决定报考之后,我做了“本次一定要考过”的远期未来规划,坚持坚持再坚持的自我鼓励,然后购买了网课、教材、练习册、真题等,还找了个小伙伴结对子学习,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实现考取证书的愿望。每天晚上10点到12点学习两小时,3周后的一天由于家人生病住院打乱了计划的节奏,之后又是家庭琐事又是工作新任务冲突,然后学习就很难进入状态了,总是拖延会隔三差五才看看书,能给自己找到各种不学习的理由,坐下后要看下手机,翻了信息又翻朋友圈,翻了微信又翻淘宝,时间过去了内心又很自责,常对自己说些励志的话,常回想最初的目标,然而结果并没有太大的改观,我依然在愧疚中挣扎,最终还是没有通过考试。分析:这是一个失败的经历。用“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分析来看: 1、仅从远期未来激励自己,很难触达内心的原动力,没有认真思考怎么做才能实现远期未来的目标;2、没有定出目前马上能去做的行为,总是计划明天开始复习;3、易被琐事打断,周围环境中诱惑因素太多,可替代学习的轻松便利条件太多,比如拿起手机习惯性就切换到微信了; 反思:整体来看,我的拖沓和焦虑来自于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不一致冲突,没有给出自己具体化、情景化和可行的行为目标,也没能够主动提高逃避的成本,采取积极的措施。造成了最后考试结果不佳,自己也比较挫败。
通过这个拆页片段的学习,我终于弄清楚了自己为什么不厉害了,那把这个处理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冲突的方法用来思考我的工作现状:疫情之后我换了一家新的企业工作,领导对我也比较信任安排了我很多新的任务,我也对自己做了 “远期未来”的规划,我的目标是能在三年时间内让自己岗位晋升一级。 那么我给自己定了行动计划:按照解决“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冲突策略来采取措施:
1、制定三年规划:在2021年2023年要、让自己的专业岗位的能力晋升一级,即达到上一级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
2、制定出2021年的“近期未来”计划:读完专业清单中的8本书,积累理论知识,刻意训练实践时的思维,反思和总结;
3、报考5月的职业资格考试,订立学习计划以完成章节练习到完成真题练习为评价掌握的标准;
4、每天5:30早起,充分利用不被打扰的一个半小时时间学习。
最后,我们的目标是打破“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魔咒,一起学以致用,实现人生的若干个小目标吧。让我们的未来现在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