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进》 所属活动: 《精进》+《复盘》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通过改变语音习惯将僵固型心智转变为成长型心智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咕咚猫,非常高兴,可以跟大家在这里相见。我们今天需要互动的环节有点多,在正式拆书之前会给大家做一个小的分组,那我们今天来了大概十几位朋友,然后我们按就近的原则,我们四个人一组,这样子四个人,然后四个人,四个人一组,我们分成三个小组。那么我们分好组了,就可以正式来开始我们今天的拆书环节。我今天带给大家的拆页是来自这本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进就是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诚集中的努力去撬动更大的可能,厉害的人就是善于解决问题,他们会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自己的可行性,进而成为可以改变世界的人,精进这本书的作者就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精进的道路,他会从行为、才能、行动、学习、思维、时间和成功、选择等七个方面去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我们现在大概有两分钟时间给大家看一下手里面的拆页,看完了可以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德韦克发现,有些人坚信只要足够努力,自己就能变得更有能力,这样的人就具有“成长型心智”的特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努力或不努力都不会产生什么改变,这样的人则具有“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德韦克同时发现,具有成长型心智的人,他们所取得的学业或事业成就明显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也就是说,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的信念通过努力换回了变得更好的现实。

表6-1是心理学家总结的两种心智的区别,很明显可以看到成长型心智更加积极,更加值得我们采纳:

表6-1

一个僵固型心智的人怎样才能转变为成长型心智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封闭性、绝对化的总结性评价改为开放式的启发式提问,比如不要说“我不擅长做这件事”,而是问“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不要说“这件事我做不好”,而是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这件事搞定”;不要说“这件事我已经完成得很好了”,而是问“我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不要说“我肯定不会像他们那样做事情”,而是问“从他们身上我是否能学到些什么东西”……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看大家大部分已经看完了,没有看完的可以后面继续看一下。我想大家如果看完这个拆页可能会比较明显的能够感觉到一点,就是成长型的心智和僵固型的心智会有很大的区别,成长型的心智他会认为才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不断地提升的,而且他会觉得无论还是困难、阻碍,或者是别人的批评都是能够帮助我们的成长,但是僵固型的心智,他就会认为恰恰相反。而且成长型的心智,他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一些更开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成长型的心智会更积极,更有助于我们学业或事业的成功。那么我们就想知道怎么样能够把僵固型的心智改变为成长型的心智呢?那就是要把一个僵固封闭的思维方式去改变成一个开放式的,更有启发式的,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语言方式的改变。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小小的方法,我们通过三个步骤去改变一个语言方式。第一个步骤是,我们需要找到我们思维中否定消极的想法,这里我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这件事我不能做好”,第二个是“这个功能不可以实现”。我们首先要去找到我们思维中这些消极否定的想法。第二个步骤就是把这个否定改成一个正向的肯定,很简单,就是把“不”去掉就可以。那么第一句话就变成“这件事我能做好”,第二句话就是“这个功能可以实现”。第三个小步骤就是进行一个提问,是“怎样做到”的提问。然后这两个句子就变成“这件事我怎样能做好?”“这个功能怎样可以实现?”这样很简单的三个小步骤,就能帮助我们把语言习惯中的这种封闭、消极的评价,变成一种开放式的提问方式。

先给了大家一个理性的认知,然后再通过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大家一点点感性上的启发。我其实是一个拥有成长型心智的人,就是我不会给自己随便下定义说我做不到。我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去问自己,怎样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其实是一个体育不大好的人,我大学的时候参加学校的校运会,我跑了一个八百米,不仅是最后一名,而且跑到终点的时候我还很丢人的晕到了,才八百米哟,我就晕倒了。但是我这个人是不服气的,我不会说,嗯,我就是不擅长跑步。我在2017年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说我想要完成一个半程马拉松,这个时候我就会用到这个开放式的提问,我就向自己提问:“那我怎样用一年的时间能够达成实现半程马拉松这个跑步能力的提升呢?”然后我就去问了一些热爱跑马拉松的朋友,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找了一个叫做keep的app,根据上面的跑步课程进行训练。最开始是一两公里快走或慢跑,然后慢慢的我可以绕着南湖跑一圈,大约是八公里,最后到2017年的12月3号,那天我用了2小时33分完成了我人生第一个半程马拉松,就是21公里的距离,实现了我自己的一个突破。去年的时候我也报名参加了南宁的全程马拉松,虽然我的速度比较慢,但也完成了,我当时是用了5小时58分钟,完成了42公里的全程马拉松。如果我给自己下定义说,我就是不擅长跑步,我不可能完成马拉松这种高难度的项目,那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实现这个目标,只有用这种开放式的方式去想办法,去给自己提问,然后去找到解决的行动步骤,才有可能逐步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讲完了我自己的小故事,不知道有没有给你们一点点小小的启发,那么让我们想一下,就是以前,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有没有因为僵固型的心态,或者是用封闭式的、消极的对自己的评价,让我们错失了一些机会,或者是没有办法实现某种目标的情况,大家回想一下,然后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给大家两三分钟时间,然后我们请一个小伙伴简短的给我们分享一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看大家都有热烈的讨论,那我请位小伙伴来跟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可以吗?

学习者黄妮分享:

大家好,我是黄妮,生完孩子后,近三年的时间,我感觉我对运动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可是从来没有实现过每天半小时的运动。每天总是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小孩的事情比我们运动更重要。所以呢,都是在推脱当中,没有去实现。现在也在纠结,我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够给自己半个小时去运动?

谢谢分享,就是你会觉得有很多的原因,就各种各样的原因,挡住自己,不可能去完成每天去运动半个小时这样一个目标,对吧?

黄妮:“对!”

好的,我们也非常感谢黄妮的分享。我们刚才回忆了一下,过去有没有什么情况是我们做不到做不好的,就有什么是僵固型的心态。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用到今天讲的这三个小步骤,就是改变语言习惯。我们试想一下未来的某个场景,就未来一周或未来的一个月,有没有一个这样的场景,可以设想一个场景,请假想一个场景,未来可能出现的,然后把今天的方法运用到这个在场景中,我们把那些封闭的评价改变成一个开放式的提问,我们把这种语言方式的改变写在纸上。然后还要需要注意的一点,我们不仅是要提出这样一个开放的提问,我们还要能够列出具体的行动步骤,就是要可行性的方法,而且要给自己定一个时间线去完成它,要有具体的步骤,有时间期限,有可以去评价和判断的一个结果标准,请大家写下来。OK,大家花点时间写下,然后我今天的拆页就分享到这边,我们可以在纸上列一下这个行动的规划,感谢大家!

学习者的便签分享:

我手机有记录每天使用时长的功能,记录发现我每天使用各种手机软件的时间,平均是八个小时。我想改掉自己玩手机太多的习惯,但经常一拿手机就控制不住自己。那么我设想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月用到今天学到的方法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先给自己提问:“我用什么方法缩短自己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呢?”然后我会做个缩短自己玩手机时间的计划,循序渐进的达成目标。首先,当我下次拿起手机的时候,我就问自己这时候拿手机对我有什么帮助吗?如果没有,我就放下手机。另外,我打算以周为单位,减少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比如,现在我每天平均使用手机8小时,从下个星期开始,我就减少十分钟的平均使用时间,一周减少十分钟,然后尽量在一个月了之后,可以把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缩短到7小时20分钟。通过手机自动记录使用时长的功能来检验一个月后是否能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