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海口花梨分舵第79期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掌握正面管教小妙招和孩子愉快相处

开场:

开场: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朱青美,是一名党建工作者,也是一名热爱烘焙的宝妈,很开心大家能聚在这里共同学习和分享。为了方便等会学习讨论,我们先来分个组,今天咱们4人,每组2人,共分为2组。

【F】今天我带来的片段选自《正面管教》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的简.尼尔森,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也是心理学家、教育家,本书中提出的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A】与其他亲子教育类书籍相比,《正面管教》这本书,不仅系统地为我们介绍了“正面管教”的方法以及小工具,而且通过细化场景,让书中的理论更加落地;辅以生动的事例,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让读者拿来就用,使得本书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

【B1】惩罚和娇纵为什么对孩子都不好,并且不管用?怎么样帮助孩子了解错误的目的?又怎么样赢得孩子和我们继续合作?读完本书,将帮你重新审视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育孩子的方式,让你清楚地了解正面管教的重要性,并掌握正面管教的多个工具,享受正面管教带来的改变,让你逐步消除紧张的亲子关系。

【B2】与孩子相处面临分歧以及有负面情绪苗头时,你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发飙,甚至会因情绪与孩子闹僵关系,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今天的第一个片段会告诉你如何使用积极暂停减少发飙,让自己冷静下来。 然后用第二个片段中的“启发性提问”来引导孩子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解决引发情绪的问题。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积极的暂停”对于冷静期的作用,我们已经提到过几次。记住,冷静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等到能接通你的“理性大脑”,以避免你用“爬行动物脑”去解决冲突。所以,某种形式的撤出是有益的。不要只考虑让孩子去做一会儿“暂停”,父母首先撤出冲突会更有帮助。

在你撤出之前,要先向孩子解释你打算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年龄很小的孩子会从你的行动而不是言语中了解这一点。)这种解释可以在家庭会议上做,也可以单独进行。你可以告诉孩子们:“当我生气的时候,我会去找个地方让自己平静下来,直到我的心情好起来并能和你们一起找到一个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案。”这对你的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学习,当与孩子相处面临分歧以及有负面情绪苗头时,我们能够运用“积极的暂停”避免情绪失控,平复情绪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what】好的,大家可以发现,这个片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正面管教的小工具,那就是“积极的暂停”,当我们处于情绪中的时候,很容易引发冲突,我们要学会运用“积极的暂停”,调节情绪,撤出冲突,再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细化步骤(HOW)】要想撤出冲突,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设定暂停区:暂停区是指能让自己平复情绪、冷静的地方,可以提前与孩子共同设定暂停区,如,暂停区可以是家里的书房、阳台、厕所等地方。

第二、撤离冲突:当意识到自己有负面情绪苗头时,深呼吸,提醒自己暂停,撤离。

第三、告知感受:清楚地告诉那个激发你情绪的人,“我现在很生气/愤怒/郁闷……(感受),我需要冷静一下,等心情平复再回来处理问题。”

第四、调整情绪:来到暂停区,让自己冷静下来,待情绪平复后再回来。

【通常行为】那我们平时跟孩子相处时,面临分歧以及有负面情绪苗头时都是怎么做的呢?大部分人会陷入愤怒、生气、郁闷的情绪中,怒气冲天,直接对孩子发飙,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发飙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还是忍不住大声吼叫。

【不这样做的坏处】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这时候,我们就难免陷入一种没有考虑周全而令自己后悔不已的困境。会导致孩子遭受到痛苦,引起内心恐慌,破坏亲子关系和谐,甚至会引发家庭成员的争吵,出现家庭关系紧张的现象。

【反例】为更好地说明这一现象,下面给大家举个例子:

上周六,儿子在房间写作业,我在厨房做饭,做好饭后,以为儿子作业应该也写得差不多了,就进去喊他吃饭,哪知道,一进门,发现儿子作业一个字都没有写,在房间里偷偷地玩手机。我顿时很生气,一把拉他过来,在屁股上狠狠打了几下,并大声吼起来,妈妈叫你写作业,你竟然在玩手机,今天你别吃饭了。孩子被我突来的举动吓得哇哇大哭,直到他爸爸回来哄他,才得以平息,结果,那几天孩子都不怎么理我。

现在学习了“积极的暂停”,如果能重回当时场景,我会用“积极的暂停”来避免自己与孩子发生冲突。

第一、设定暂停区: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约定好,阳台为暂停区,谁要是生气了,就可以到阳台上眺望风景,其他人不可以打扰。

第二、撤离冲突:当发现孩子没有写作业而在玩手机时,我应该深呼吸,提醒自己暂停,撤离。

第三、告知感受:然后清楚地告诉孩子,“看到你没有写作业而在玩手机,妈妈现在很生气,需要到阳台上冷静一下,等心情平复了再回来跟你聊。”

第四、调整情绪:我便出来到阳台上,眺望远方,欣赏美景,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回房间跟孩子交流。

【适用边界】“积极的暂停”是一种育儿时,控制情绪的手段,一般在家中使用,适用于家庭中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夫妻之间的出现分歧时,有可以用“积极的暂停”缓解紧张的气氛;但“积极的暂停”不适用于职场、商场、医院等公开场所

【预防异议】很多小伙伴会有疑问,我一生气理由就停不下来,就想不到要使用“积极的暂停”。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小妙招,咱们可以把“暂停区”这三个字打印出来贴在家里的暂停区中,时刻提醒自己,经过多次练习后,这个方法自然而然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会成为我们解决与孩子冲突的首选方法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激活经验: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比如,像我一样因孩子没有好好写作业,一气之下暴揍孩子一顿;或者是你因加班晚回家,进家门时看到老公在玩手机,也不检查孩子的作业,这时候你的怒火冲天……这种愤怒的情绪,最终导致与孩子和家人发生冲突,请你选择一个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具体描述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结果又如何,给大家2分钟时间,请把当时的场景用关键词写在便签上。

注意:需要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分享者阿拉丁:

我想起了一件事,前段时间我用手机用得比较多,我会在书房里滑手机回信息,经常地,我老婆一走过来,我就把手机锁屏了,放在旁边,还有之前我老婆是知道我的开机密码和支付密码的,后来都不知道了。有一天,我老婆就爆发了,问我:“你是不是外面有人?你天天在手机上聊些什么?”然后一直在客厅巴拉巴拉说一堆。当时我老婆说的话已经触碰了我的底线,一怒之下,我就手机给摔了,还得重新买一个新手机。

反思加工:好的,看到小伙伴们都讨论得蛮激烈,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假如你回到当时情绪爆发的场景,用我们今晚所学的“积极的暂停”,思考下如何避免与孩子或爱人发生冲突。现在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大家想好后在小组内分享一下,一会我会请一位小伙伴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应用。

分享者阿拉丁:

现在想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设定“积极的暂停”的区域,比如阳台(设定暂停区);可以先把手机放下,深呼吸,冷静一下(撤离冲突);然后告诉老婆说,我很生气,但我不是想跟你吵架哦,我就是出去冷静一下(告知感受);最后到阳台上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冷静后,再回来跟老婆交流。

感谢阿拉丁的分享,通过刚才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灯神在学习现场运用了“积极的暂停”,设定暂停区、撤离冲突、告知感受、调整情绪这些步骤都有用到,用得非常好,通过“积极的暂停”可以避免与家人的冲突。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我最喜欢的一个例子是,我女儿有一次告诉我,她打算在一次聚会时一醉方休。我倒吸了一口气,说:“跟我说说看,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她说:“很多孩子都那么做,而且看上去他们喝醉了都很开心。”

我克制住想要对她说教的冲动,问道:“你现在不喝酒,你的朋友们是怎么说你的?”她想了想,说:“他们总是说多么钦佩我,多么为我骄傲。”

我接着说:“你认为你喝醉了酒,他们会怎么想或怎么说?”我能看出她在思考,之后她说:“我敢肯定他们会感到失望。”

我跟着又问一句:“那你觉得你会怎么想你自己呢?”这个问题显然让她更费思量。她停顿了一下,说道:“我大概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她随即又加上一句:“我想我不会那样做的。

如果我不知道启发式问题,以及帮助她探讨她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的价值,我也许就忍不住会强加一个惩罚性的后果给她,比如对她禁足。这很可能会促使她偷偷摸摸地去喝醉,而不是相信她可以和我讨论问题。最大的损失将会是她没有机会去探讨她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去发现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学习,学习者能够在平复情绪后,从“暂停区”出来运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解决引发情绪的问题。

通过上一个片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当与孩子相处面临分歧以及有负面情绪苗头时,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暂停法”避免情绪失控,待冷静下来,再理性处理事情。那冷静后,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解决引发情绪的问题呢?请大家看第二个片段。

好的,我们来看一下原文片段,当作者女儿打算在一次聚会时一醉方休时,作者首先问了女儿一个什么问题呢?学习者回答:“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对,就是问女儿做这件事的原因;接下来,作者问女儿的第二个问题又是什么呢?学习者回答:“你认为你喝醉了酒,他们会怎么想或怎么说?”是的,紧接着问女儿后果;最后,作者问女儿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呢?学习者回答:“那你觉得你会怎么想你自己呢?”大家都说得非常好,就是问女儿的想法,真正想要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启发式问题帮助女儿探讨她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之后,女儿自己做出了新的决定。

【意译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碰到孩子一醉方休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但是让我想起了上次与儿子的聊天情景。我儿子跟我说,妈妈,我明天想给赵小然起个外号,就叫“大笨猪”。我感到很吃惊,但是保持镇定,说:“你要给赵小然起外号“大笨猪”的原因是什么呀?”(询问原因)他说:“因为在托管班,那些五年级大哥哥们也是这么叫赵小然的,看着好好玩。”我深吸了一口气,克制住想要对他说教的冲动,问道:“那你没有叫赵小然“大笨猪”,赵小然跟你关系怎么样?”他想了想,说:“赵小然跟关系很好呀,放学我们都在一起玩呢。”我接着说:“你认为你叫赵小然“大笨猪”后,赵小然跟你关系又会怎么样呢?”我发现孩子如有所思,之后他说:“赵小然肯定就会不理我了,我就没有好朋友了。”(询问后果)我跟着又问了一句:“那如果你叫赵小然“大笨猪”后,你会怎么想你自己呢?”我能看出他在思考,他接着说:“我可能觉得自己是坏孩子。”他又加了一句:“我明天不会叫赵小然“大笨猪”了。”(询问想法)

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做出正确选择,比说教更有效。

【what】通过原文片段和我的亲身经历,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与孩子意见分歧或孩子有不好的想法时,我们可以在双方平复心情后,可以运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解决引发情绪的问题。

【细化步骤(How)】那“启发式提问”要求我们怎么做呢?

第一步:询问原因:平复心情,冷静下来后,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说出原因。比如说:“可以告诉我,是什么原因让你这样做?”或“可以告诉我你想这么做是什么原因呢?”

第二步:询问后果: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可能产生的后果,可以从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思考,比如说:“如果你这么做了,大家会怎么想你呢?你又会怎么想你自己呢?” 或“如果你没有这么做了,大家会怎么想你呢?你又会怎么想你自己呢?”

第三步:询问想法: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比如说:“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新想法?”

【Why】为什么要用“启发性提问”呢?“启发性提问”要求孩子进行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前因后果想清楚,并确定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直接把后果告诉孩子,从而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

【where】在与孩子意见分歧或孩子有不好的想法时,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更好地参与其中,让孩子感到被鼓励和被尊重;若是孩子和父母双方都正在气头上,是不适合用“启发性提问”的。

【预防异议】很多小伙伴会有疑问,会说:我倒是可以用“启发式提问”,要是孩子不配合、不回答、不吭声怎么办?其实,正如刚才提到的,若是孩子和你双方都正在气头上,是不适合用“启发性提问”的,就算你用了也可能会出现孩子不配合的情况。因此,“启发式提问”是在双方心情平静的时运用才能达到我们沟通的效果,另外在这里强调一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家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你的孩子就能逐渐和你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应用】拆书家提问:(场景细节完整,相类似的场景,比较复杂的,普适性)

好的,为了更深入的理解“启发式提问”,运用这个方法,我也为小伙伴们准备了一个场景进行练习(排一个小话剧)。

【场景设计】

场景是这样的:周一早上,小帆因没有及时起床,然后又磨磨蹭蹭导致上学迟到了,班级被扣分了,老师并打电话告知小帆爸爸,小帆爸爸很吃惊也很生气。如果你是小帆爸爸,你会如何应用“启发式提问”的3个步骤(3问),来引导小帆认识迟到的坏处,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角色扮演】

请大家两两一对(一个扮演小帆爸爸,一个扮演小帆),演练一下这个场景。

第一步:你们先决定谁演小帆爸爸、谁演小帆。

第二步:应用“启发式提问”三个步骤:询问原因、询问后果、询问想法,一起编写一个剧本。

第三步:写完剧本后,再在小组内演练一下。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然后请一组小伙伴来分享一下他们的应用。

现在有请尔康和王婷给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应用:

尔康扮演爸爸,王婷扮演小帆

爸爸:小帆,你今天为什么会迟到呢?(询问原因)

小帆:是因为我早上起床后,刷牙洗脸动作太慢,太磨蹭了。

爸爸:你今天迟到了,你们班被扣了3分,你们同学和老师会怎么说你呢?(询问后果)

小帆:同学们都笑话我,甚至指责我。

爸爸:那老师怎么说呢?

小帆:老师在班上批评我了,说是因为我迟到了,班级被扣分了。

爸爸:你今天迟到了,班级被扣分,你自己是什么感受呢?(询问后果)

小帆:我自己很难受,很内疚。

爸爸:那以后我们该怎么做呢?(询问想法)

小帆:早睡早起,起床后,快点穿衣服和鞋子。

爸爸:好的,希望你能做得到哦。

谢谢两位小伙伴生动而形象地演绎,通过刚才的演练,我们可以发现“启发式提问”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作出新的选择,就是要早睡早起,快点穿衣服,避免上学迟到。通过“启发式提问”可以让孩子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A2分步催化1】拆书家提问设计:好,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与孩子意见分歧或孩子有不好想法的时候,比如当孩子考试没看到背面还有试题而分数不理想时,或者孩子给其他小朋友起外号时,又或者孩子一直拖延迟迟不写作业时等等;请大家先想一个类似的场景。

分享者阿拉丁:

我跟我老婆每天晚上会给我们家布丁讲绘本故事。最近她不肯听她妈妈给她讲绘本了。未来一周,我们家布丁还会对我说:“爸爸,我不想让妈妈给我讲绘本了。”

【A2分步催化2】拆书家提问设计:针对刚才大家想到的场景,如何运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解决引发情绪的问题。请大家先等会在小组内分享你的应用,分享时间为3分钟。稍后有请一位小伙伴来给大家分享他的应用。

第一步:询问原因

第二步:询问后果

第三步:询问想法。

分享者阿拉丁:

我想用“启发式提问”来引导布丁思考“不想让妈妈给她讲绘本”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首先,我问:“为什么不让妈妈给你讲绘本呀?”(询问原因)布丁回答:“我现在已经长大了,很多故事我会自己看了,我不需要妈妈给我讲了。”我继续追问:“那要是碰到你不认识的绘本呢?”(询问后果)布丁回答:“要是碰到不认识的绘本,我就来问爸爸或者妈妈呀。”我接着说:“那这样,还是要需要爸爸或妈妈来给你讲绘本的,现在,你会怎么选择呢?”这时,布丁若有所思地回答:“那就是我自己能看的绘本就不需要妈妈给我讲了,碰到不会的,再来问妈妈吧。”

好的,谢谢阿拉丁的分享,阿拉丁运用“启发式提问”来引导自家孩子思考“不想让妈妈给她讲绘本”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想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还有更多的选择。

好的,现在来回顾一下今晚分享的内容,首先学习了“积极的暂停”,当跟孩子有分歧时或有情绪苗头时,我们可以运用“积极暂停法”避免情绪失控,让自己冷静下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冷静之后,我们可以使用“启发式提问”的询问原因、询问后果、询问想法,引导孩子探索,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多多实践,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我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