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奔跑在三级拆书家路上的菩提树下,今天是我的2-2过级现场,感谢大家的光临,也非常感谢大家的见证。
【分组】今天我们参与的有6个人,那我们就按座位两两一组,一会儿我们按组讨论。
【FAB】图书介绍
【F】今天我拆的这本书叫《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陈海贤的作品。这本书作者从行为的改变,思维的进化、关系的发展,走出人生瓶颈和绘制人生地图五个方面,讲述了我们一生会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系统的解决办法。
【A】这本书中案例,大部分来源于作者来访者的真实经验,还有一部分来源于作者的真实体会。它是一本离我们很“近”的书,会让我们从中认出自己,虽然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但是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你的经验就是理解它的入口,而且这本书很“实”,在书中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自我发展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
【B1】如果你总是被焦虑淹没,不知道该从什么事情开始做起;如果你总是担心失败,不敢行动;如果你总是在该工作、学习的时候娱乐,那么在这本书里都会有对应的方法帮你解决问题;而且这本书会帮助你不断走出心里舒适区,创造新经验;会提升你的思维,让你的思维从僵化、保守变得灵活而进取;并且会让你不断脱去自我的旧壳,并从中长出崭新的自我,最终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B2】今天大家跟随我学习完这个片段之后,通过两个步骤,能够学到如何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动力,让我们在追逐目标的路上不至于失去张力。
下面请大家用1分钟阅读拆书片段,阅读完毕请举手示意我。
【R】拆书片段
生活中有太多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我们控制不了自己过去、生活的环境,控制不了原生家庭。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控制不了别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更控制不了别人是否会喜欢我们。我们还控制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所有人都会死,而且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只要不承认某些东西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我们的脑子里就一直会有一个“它应该是这样”的图景。某种意义上,前面介绍的应该思维就是我们对控制不了的事情的执着。
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部分呢?如果你想锻炼身体,你可以控制自己是否早起、晚上是否去小区散步,还可以控制自己的饮食。就算不能控制自己每天都锻炼身体,每周至少可以保证锻炼一天。可是我们并不愿意控制这些,因为这些事情看起来太微小了,不能马上改变结局,我们宁可由着性子去想那些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
所以,控制的两分法的第一步,是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认识到很多事情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是一种心智上的成熟。精神分析里有一个词叫“全能自恋”,意思是婴儿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只要一动念,母亲就会来喂奶,只要一哭,就有人来安抚自己。随着心智的发展,我们会逐渐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围绕我们的想法运行的。只有认识到自己没法控制很多事情,我们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能控制的事情上去。
但是,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的。有些事既有能控制的部分,又有不能控制的部分,该怎么办呢?比如,给同事留个好印象这件事。同事怎么想虽然不能控制,可是一个人勤快一些,多帮些忙,给同事留下好印象的机会似乎会多一些。对于没办法完全控制的事情,可以使用控制的两分法的第二步: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作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I】拆书家讲解环节
【what】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验: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或者为达到某个目标做了计划之后,在决心目标的刺激下买了很多书,很多课,也办好了健身卡,但是结果是书很多,却从来不读或很少去读;买了很多课,结果都闲置起来,从没好好听过,办了健身卡,就好像做过健身运动了,从来没有用过。都最后,目标,依然是目标,行动力却不足,最后让自己变得心浮气躁,一年下来感觉碌碌无为,甚至还会产生内疚,也很焦虑。这就需要我们在有明确目标之外,要有一种现实的思维,来为此时此地的行动提供指导,这种思维方式就叫做“控制的两分法”。控制的两分法,指的就是在自己担心的事情或者想要实现的目标里,找到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做好计划,努力做好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至于有些控制不了的事情,那就把心态放好,顺其自然就好。
【Why】为什么要掌握”控制的两分法“这种思维方式呢?因为生活并不是按我们的想象运行,你总不能事事心想事成,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如果我们分不清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了的,哪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那么我们就容易把精力和目光集中在无法控制的事情或人上,从而消磨了前进的动力,让内心烦躁焦虑,而且这也是我们烦恼的根源,同时我们也无法专注精进地在自己能做、能控制的事情时努力,也会让目标无法转化成行动,只能成为脑中的幻想。
【How】那么如何把目标转换为行动的动力呢?
01、列出你担心的事情或想要实现的目标,找出哪些事情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不了的,并列出清单。
02、将自己能控制的每件事情都作成行动计划,努力地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Where】
“控制的两分法”不仅适用于有明确目标,并且目标符合smart原则的人,而且在处理你担心的事情比如上下级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同样有效。
举个例子:
比如说我们单位评高级职称特别难,因为最终决定你能否评上取决于领导。我的目标就很明确,五年之内评上副高,在评称这件事上,哪些是我能控制的事情呢?比如发表论文,参加课题研究,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比赛,平时工作中不迟到早退,这样的话我考核的分数就不会低。我不能控制的事情:领导的决定。那么,我将能控制的事情列好清单,并且把每件事都做好具体的行动计划,然后努力去做好,这样我就不会专注于领导的决定,而消磨自己行动的动力,并且每天都积极向上,内心平静。
【预防异议】
你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也有明确的目标,也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也有计划,可是下班回到家,我还是刷手机,打游戏,追剧,就是不想做,就是焦虑,运用控制的两分法,我就是做不到内心平静、积极向上,就是没有行动的动力啊。其实你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你的思考方式:你只是思考这件事重不重要,而不是思考这件事你能不能控制。这种思考方式把我们的目光引到最终担心的结果上,而不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上。重要的事情,我们未必能控制;而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担心也是多余,控制的两分法让我们专注于眼前自己能控制能做好的事情。
【A2】分步催化
【A1】回想一个困扰你许久让你焦虑的问题(比如亲子关系,和领导的关系,亲密关系等)比如或者你一直想要实现却迟迟没有行动动力的目标(比如想要成为一个书评作家等等),和大家分享一下,时间是2分钟。
分享者1待定:我在体制内工作,每月月末事情特别多,这个时候领导让我参加青年学习小组,听到这个消息我心情特别不好,工作做不完感觉自己动力不足,焦虑,而且心里压力特别大,工作效率特别低。
分享者2杨桂荣:我有一个强烈的目标,想成为瑜伽教练,然后报名参加瑜伽教培,本来去年年底就报名了,然后一推再推,今年年初又因为疫情一直拖到现在,还是没有行动,成了我心里的负担。
【A2】好,那么我们看一下在未来的一周里或几个月里我们能做什么。运用我们在拆页里刚学到的“控制的两分法”,从你一直担忧的事情里或者想要实现的目标里,列出你能控制的部分是什么,不能控制的部分是什么,然后从你控制的部分里找一件事,做一个计划。做好之后,我们来分享一下,时间2分钟。
分享者1待定:在我目前面临的事情里,我能控制的事情是自己的情绪,可以找领导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不能控制的事情是青年学习小组的活动,领导的意见。在我能控制的事情里我可以找领导表达想法,我提前列好要对领导表达哪些想法,这样我就专注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了。
分享者2肖昀:我的目标是想成为书评作者。我能控制的事情是每天写作的数量,看书以及拆解别人的书评作品,不能控制的事情是读者的阅读兴趣,编辑的爱好,以及百家号等平台的转发量。我能控制的事情里,我可以列好每天写作的字数,阅读的数量以及拆文的数量,然后集中精力去做就好了。
听了大家的分享,我想大家在未来的时间里,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也知道做什么了,心态可能会更平静,同时从大家的分享里也看出大家掌握了“控制的两分法”这一思维方式。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积极践行,让这一思维方式成为我们的习惯。感谢大家的参与,今天我的过级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