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知道做到》 所属活动: 2020年10月25日拆书帮东莞乐享分舵第130期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你也可以做得到

开场: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通过“你也可以做得到”三件事,24小时内把知识点记得更牢,并在短时间内应用该知识点,减少学了就忘、学而不动、学而无效的情况发生。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龙珠,以下用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一枚酷爱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一对双胞胎的妈妈、一个有接近20年理财经验的金融人。为便于一会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先来分一下组,三人为一组,共分为 组。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你也可以做得到,来自于书本《知道做到》。

图书介绍】

F(特征,核心是书): 这书由享誉全球的管理大师肯·布兰佳、行为变革领域先锋保罗·梅耶、超一流演说家迪克·卢赫三位大师共同完成,是一部简单而有力的作品。它以商业访问的故事线,分析不能学以致用的三大原因:信息过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并为读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A(优势,重点是比较):《知道做到》的豆瓣评分8.8,对比同类书籍,它浅显易懂,案例生动,大多数读者会感叹相见恨晚;文章以故事为主线,轻松有趣,能让你一口气读完,之后还能鸡血满满的。

B(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收获):

B1本书益处:

在知识泛滥的当下,你有没有感到知识焦虑?是否学了很多,但工作、生活始终如一?这本书能帮助你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实际中。

B2这个片段益处: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将学会在学习时不再是只带人和大脑,而是使用“你也可以做得到”三件事,将学习变得更有效,减少学了就忘的焦虑,增加将知识转化为内在能力的途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听到有人表扬他的作品,并大谈自己最喜欢的某个理念时,他通常会问:“这些知识和理念到底对你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大多数人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他们最终常常会转而谈论另外一个理念,或是作家创作的其他书以此来转换话题。

这种类型的沟通最终让作家得出结论,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例如他们从书本、录音、录像、研讨班上学到的东西,与他们的实际做法(他们如何应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作家意识到,时至今日,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知识,这就让这种鸿沟变得尤为巨大了。他发现,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他的研讨班上,作家想尽办法让人们变成真正的学习者,能够将作家教会他们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读研究生时,作家曾经从一位多年研究“学习问题”的教授那里学会了三件事,在他的研讨班里,作家督促所有人学会这三件事。

第一件是坚持记笔记。除非一个人能够拥有一对照相机般的耳朵(这种人只占人口总数的00019),否则他根本不可能仅靠听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事实上,研讨班结束30小时之后,那些仅靠听来学习的人就只能记得不到50%的内容。24小时之后,他们会再忘记25%而1个月之后,他们所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5%了。每次受邀在公司的年度会议上发表演讲时,作家都会强调这一点。他总是问大家:“去年是谁为你们做的演讲?”这时大家就会大挠头皮。“那位演说家都说了什么呢?”接着他又会问,这时听众就会绞尽脑汁去回忆,可他们真的记不起自己到底听过了什么。所以作家总是强调前来参加研讨班的学员定要记笔记。

作家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督促学员们在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恍然大悟)的东西,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理念。他建议他们将之清楚整洁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或者把它们储存在计算机里为什么一定要清楚、整洁地记录呢?因为他发现,在参加完研讨班之后,大多数做了笔记的学员都会立刻把笔记归档,而不是复习。过了一段时间,当有人问:“你去参加的那个研讨班上到底说了些什么啊?”这时他们就会打开自己的文件,左看右看,有时甚至认不清自己的笔迹了。这样的笔记毫无意义。

第三,作家督促学员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他建议,在结束培训回到家里一个星期之内,他们最好能预定一间会议室,邀请自己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伙伴来待上半天时间,和他们分享自己从研讨班上学到的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的东西。作家知道,要想开始应用新知识,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它传授给别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逐字稿】

好了,我看大多数小伙伴都阅读完了。


【what】
从原文中可以看到,作者通过三件事帮助学习者缩短从知道知识到应用知识间的距离。
【why】
因为他发现大多数人在学习当时让他们兴奋的知识点或理论,在学习后都没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而真正的学习一定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where】
所以当你出现学习后并没发生实质性行为改变时,或你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应用所学知识、一个月内还能记起80%以上内容的,便可应用以下方法。


【how】
下面提供“你也可以做得到”三件事的做法:
1、记录,清楚并整洁地记笔记:我们每次学习有两种做法:
A.学习的时候记笔记,用纸和笔,或电子工具,如导图、幕布、云笔记等
B.只用耳朵听。但有研究表明,只用耳朵听,30小时后会忘记50%的内容,再过24小时后会忘记25%,1个月后你会忘记95%以上,所以没记录等于没发生。其次,很多人记笔记很随意,可每当翻看自己的笔记时才发现很难回忆起完整的信息。
2、总结,在24小时之内重温笔记并总结: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会截图、会拍笔记,可过后却从来不看。所谓温故而知新,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一天后的遗忘率是66%,如果不想白学,需要在24小时之内重温你记录的信息并总结,帮助延长你的记忆时效(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图)。
3、传递,把学到的知识传给别人:教是最好的学,当你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教他人时,等同于你在大脑中把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把知识再过了一遍。这就像拆书学习法一样,A1反思自己过往经验、A2把现在学的知识点进行规划应用、A3现场演练。


【不这么做的坏处】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不记笔记、不回顾、不传授,那么所学的东西会很快被遗忘,我们却误以为自己学过了就会了,但当回顾时却可能怎么也说不出来所学过的是什么东西,也就是现在很多人容易得的“白学症”。

【反思加工A1+】
这片段我想起上个月跟几个领导一起开会的事,老总说让我去学习让我旁听,因为与我关系不大,整个会议我就记了五行的内容,谁知第二天老总让我写一份会议纪要,我当场就懵了。怎么也回忆不起来整个会议过程,哪些领导说了哪些话。

结合今天所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
1、端正学习态度,带了笔记本就好好用,清楚记录学习中的人物和内容。
2、会后简单整理一下笔记及补充记忆中的信息,整体回顾一遍。
3、主动找老总汇报自己的记录和会议收获,确认会议的重点及要点,特别是领导的工作指示。
好的学习习惯便是成功的一半,运用以上三点不但能检验我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而且可以提高执行力,帮助我把知识内化运用,还能得到老总的肯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我的故事听完,伙伴们,你们也有学习后没有得到满意结果的类似经历吗?

比如你最近上的一次培训课,讲师在讲台上讲了很多精彩的内容,你听完如梦初醒,立誓要从此改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或者是最近一次半年度工作会议,领导说了很多的重要指示,会后,你能回忆到的内容却很少。

又或者是上一次拆书活动,拆书家分享的方法/工具,你觉得实在太好了,可以在某某时候用,但到目前为止,1次都没用过的呢…….

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是否有过类似的情况?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跟谁,因为什么事情而引起的呢?

希望组内每个人都尽量表达一下,2分钟之后,我将邀请1位小伙伴来分享。

A1

【学习者案例】

学习者丹妮分享:

工作上为了获得职称的一次学习经历:前段时间,单位为了帮助大家,请来一位王姓编辑教大家如何编写稿子等技巧,我当时想着记一些关键词就OK了,学习的结果是:编辑在两个小时的详细讲解完后,我回看笔记时发现根本想不起自己写的这些是什么,只知道方向,但具体的方法、应该是怎么处理却不知道。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感谢丹妮分享,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类似的经历。那么,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回到过去那个学习的地方从新开始,结合今天所学的“你也可以做得到”三件事,你将会如何去处理呢?

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2分钟之后,我将邀请1-2位小伙伴来分享。

A1+

【学习者案例】

学习者木门分享:

去年参加拆书成课的一次学习经历:交了两千多去学了两天的课,机会太宝贵了,课程设计很好,当时收获了很多,感觉回来后我的拆书课一定会变得很厉害的,可是当时我的笔记没记全,后来又回忆不起来,过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能回到过去,第一,课上笔记记不全的,会在课后跟其他的伙伴要笔记补全。第二在24小时内,或者是当天晚上自己把笔记过一遍,看看还有没有补充。第三,给自己一个截止时间,把这内容应用到,比如我的拆书课、或者在拆书活动时分享给大家。

感谢小伙伴的分享,看来大家已经能够使用“你也可以做得到”三件事。从现在起,希望大家能用起来,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期待大家一起脱变,我的分享到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