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进》 所属活动: 20201021【福田●华强路No.102】如何把兴趣变成可以谋生的职业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如何把兴趣变成可以谋生的职业?

开场:

大家晚上好,我是参加TF3-3训练的陈蕙茗。今天的人很多,非常高兴。过去做了十年互联网产品经理,现在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当重新面对职业选择时,我非常希望能探索出把兴趣变成可谋生的职业可能。

场景:知乎上曾经有一个热议话题“关于兴趣和职业的关系“。这个话题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而另一派说:“兴趣只能玩玩,不能养家糊口,还是得先干不喜欢的职业。”

提问:不知道你的观点是哪个。我们现场来调研一下,只能举一次手。赞成观点1把兴趣当成职业的举手,赞成观点2兴趣支撑不了养家糊口,得先干不喜欢的职业的举手。【互动】现场的投票结果来看,一半一半。大家内心都想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担心喜欢干的事生活得不能很好,那要怎样才能将兴趣升级为成果输出,具备可观的变现能力,成为谋生的手段,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影响: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当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会很痛苦。在做产品经理工作时侯,和产品开发讨论技术细节占了50%的工作,但我是一名文科生,技术的细节是个黑洞,这让我非常抓狂。很多个夜晚想到这些,常常会情绪不佳,甚至失眠。

解决:我一直希望能探索一些方法能把兴趣变成可以职业的可能,走出人生的困境?今天待拆的书籍《精进》将会给我们一些指引。今天拆解的两个片段存在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片段一告诉我们如何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挖掘出最大的创造价值。片段二则是对选择好的生产型兴趣,运用精益创业的方式,打造出个人兴趣的最小可行化产品,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那我们从第一个片段开始学习。第一个片段的学习目标,希望通过我们现场的RIA学习后,学习者可以识别“消费型兴趣”和“生产型兴趣”的差异,能够运用“选择兴趣、提升技能、找到通道”三步曲来升级改造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从而让自己的兴趣创造更大的价值。

下面邀请大家阅读原文片断,时间是2分钟。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在一家公司做一名普通职员,而你的个人爱好是画画,那么你可以考虑在平时的工作中用画画来表达你的想法,不论是工作汇报演示还是会议时,你都可以流露出你的这些才能,引起同事和领导对你的重视和欣赏,甚至,你可以在公司或者部门内推广视觉思考的方法,使它成为更多人提升工作效率和沟通效果的工具。

而“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形成“生产型兴趣”,可以让你的热爱更加可持续,也是你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有“游戏禅师”美誉的著名游戏设计师陈星汉,就是因为14岁时玩《仙剑奇侠传》玩到感动落泪,而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戏设计师。实际上,今天很多的游戏从业者,年轻时都对游戏很痴迷,但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赏玩游戏,而是还希望亲自创制出游戏作品。同样的,如果你对文学非常感兴趣,那么不妨提起笔来自己尝试创作,借用著名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劝告就是:“开始写吧,年轻人!”如果你对电影感兴趣,看过很多很多电影作品,那么你就不妨写几篇影评,通过写作影评的过程来收获对电影更深入的思考。实际上,只有当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时,你才会渐渐发现以前没有窥见的门禁,发现之前未见的妙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家都阅读完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原文片段。

【概念对比】

1、原文片段提到一个改造兴趣的方法,提到两个重要概念,也是两个关键词,它们分别是什么?

【互动】消费型兴趣VS生产型兴趣

2、消费型兴趣是自身的热爱,那原文当中有哪些关键词是来描述生产型兴趣的特点?

【互动】创造价值、要去做输出结果的事情、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

3、原文当中提到的著名游戏设计师陈先生的例子,他小时候非常喜欢游戏,立志成为一位游戏师,成大了就成为一名游戏创作者,那他是属于消费型兴趣还是生产型兴趣?

【互动】由消费型兴趣变成了生产型兴趣,现在是生产型兴趣。

4、那如果像我这种只是喜欢花时间打游戏,而没有进行创作,那我这种是属于消费型兴趣还是生产型兴趣?

【互动】消费型兴趣

回应: 大家都分析得很清楚。

【概念讲解】

这两个概念虽然都和热爱有关,但区别还是蛮大的。从表面来看,消费型兴趣属于享乐型,以消费为基础,是自身的一种愉悦。如游戏。而生产型兴趣则属于创作型,以产出价值为基础,强调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从结果导向来看,消费型兴趣不太强调输出,喜欢就行,而生产型兴趣则强调多维成果,融入了创作,它有个人作品、收入等指标。

【适用边界】

它们两个概念并没有那么清晰,但和个人的选择有关系。

我们说,生产型兴趣更适用于将兴趣转化为职业或者副业的可能时,那就要运用它来改造自己,比如很多人喜欢阅读、写作,要想把这两个兴趣转化为职业的时候,就要运用到生产型兴趣。

而消费型兴趣适用于只是玩玩、消遣的,自身的愉悦、体验,而没有设想参与到创作当中的。

就拿旅游来说,如果我们只是喜欢旅游,体验一下,那它就是消费型兴趣;如果我还进一步,拍照片、写攻略发布到一些平台上,自身进行了创作,那它就是生产型兴趣。

【how】

基于以上的互动和概念对比,我归纳总结了如何将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的三个步骤。

1、选择兴趣:按热爱、结果、时间三个维度进行选择。我个人喜欢阅读、写作、打兵乓球。热爱的程度一样,我从小都很喜欢。从结果角度来讲,阅读和写作可以输出成果,而乒乓球技能不太可能输出成果,我也不可能成为教练,我只能在阅读和时间上选择。时间上,某个时间段集中干好一件事,我只能在业余时间选择一个。我考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选择了阅读这个兴趣。

2、提升技能:将时间、资源投入到选择好的兴趣当中,一边提升技能一边进行创作。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方法学习,包括拆书帮的RIA,对书本进行相应的拆解,输出自己的见解。

3、找到通道。找到能够让这个兴趣得到价值兑现的平台渠道,让更多的人知道你拥有这个技能。比如我已找到拆书帮的线下拆书,不仅帮我积累阅读相关技能,而且也让很多人知道我有这个技能,并实现了通过拆书帮这个通道变现的可能。

举个例子,我在社群认识的一个人,她对自己的工作不太满意,现进行兴趣升级改造,她先是选择兴趣,她喜欢画画、阅读、唱歌,然后在热爱、结果、时间三个维度下进行选择,觉得绘画更适合它。她花了半年时间一边学习视觉化相关的课程,一边进行相应的视觉化的输出。后来找到笔记侠这个通道,让很多人看到她有这样的技能。一年过去了,她已成为一名专职的笔记视觉设计师。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教学习者编写剧本】

兴趣这个东西会驱动大家更有创造性的,原文片段的讲解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进入编写小剧本的环节。小剧本的目的,在脑海中演练一遍,更利于我们学以致用。我们一起设想下,在你未来一周或一个月的,有可能哪些场景会运用到我们刚刚学的兴趣升级四步法来帮助别人解决兴趣能否转化为职业的烦恼?

比如你的亲戚、同事、朋友正很苦恼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拿哪个兴趣进行兴趣升级打怪,成为职业的可能。或者是你的朋友确定好了想做新媒体的小编,原来只是写作的消费型兴趣,要怎么把它变成职业的可能。他可能有很多话想问你,我们可以运用今天学习的内容(选择兴趣、提升技能、找到通道)来帮助他。

我们大家来当编剧,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对话等,给大家四分钟时间,然后请一位小伙伴上台分享。

【问题】有一点不清晰,怎么弄对话。

【回应】首先是设计人物,你和谁作对话。有了人物后,你就要开始设计情节。比如我问你:“我在职场很苦恼,不知道如何化解。”然后你可能说:“我刚好学了这个方法,我来教你。”就是通过对话,把它展现出来。

【问题2】对话一定要结果吗?

【回应】对话的导向是要帮他解决一个问题,让你的朋友虽然没学过,也能通过对话后能够了解,解决困惑。

【现场学习者分享】

背景:我的一个朋友找我好几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价值。 正好我学了今天这个职业规划的事情,兴趣转化为职业,可以这个周末和他好好说说。

人物:A我 B我的朋友

对话:B:我觉得好苦恼,在公司得不到认可,没有价值体现。

A:我刚好学了一些兴趣转化为职业的可能,可以给你一些建议。你可以先选择一个兴趣,你想干什么?

B:我想做老师,喜欢和学生打交道。

A:那针对你选择的兴趣,你准备如何提升技能?

B:我准备考教师资格证。

A:技能提升后,你准备找哪些通道,让人知道你的能力

B:我准备投一些高校的简历。还有参加拆书帮的一些线下活动,先做讲师。

谢谢小伙伴的分享,第一个片段的分享就到这。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我们进入第二个片段的学习。第一个片段,我们知道了消费型兴趣和生产型兴趣的差异,并且选择了一项兴趣进行升级改造。但如何将将这项兴趣打磨成个人的成果,打造出一个最小产品,成为自己的事业,则是我们第二个片段要探讨的内容。

第二个片段的学习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本次现场RIA学习,学习者能够以自己的生产型兴趣为抓手,运用“搭建雏形、推向市场、收集反馈、迭代优化”四步曲,打造个人兴趣代表作品的过程,获得市场验证和反馈,并且大家在微行动学习中共创一些克服障碍的解决方案。

在开始学习之前,请大家做一下量表自测题,利用自己的第一印象,圈出适合你的得分,然后做个统计。请按1-5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然后把自己的分数做个统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打分。

1、当别人向我咨询和我兴趣相关的事情时,我总是乐于向他人分享,并竭尽所能提供帮助。

2、当我对兴趣成果有了初步想法后,我总会立即着手开始行动,比如看书输出书评、讲书。

3、我从来不会因为担心兴趣成果不够完美,而不敢发布出去。

4、当我的兴趣成果发给别人的时候,我总是能虚心接受有价值 的建议。

5、当我接收到有价值的建议后,我总是会迭代优化自己的兴趣成果。

拆书家讲解自测量表

好的,大家都完成了。

解释自测题:

21分及以上:请问一下有21分及以上的小伙伴吗?恭喜这些小伙伴,说明你们在兴趣转化为成果的路上已有所行动,已经有了自己的成果和影响力。

15-21分:请问一下有15-21分的小伙伴?这个阶段的小伙伴也在做兴趣转化成果的路上,但成果和影响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可以看下还有哪方面可以做得理好。

15分以下: 15分以下的小伙伴,属于过去在这一块思考的不多,未来可以在兴趣转化为成果的路上加油,打造出自己的产品。这类小伙伴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今天学完这个片段可以学以致用起来。

刚才做自测量表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觉察自我的过程,看看如何将兴趣落地为成果。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原文片段,用时2分钟。

精益创业”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向,直至走进不可逆的失败的深渊。

某种程度上,人生就如同创业一样。在人生的航线上,我们也面临着不可预知、无法确定的未来,虽然我们可以对未来订立高远的目标,制订完美的计划,施加种种美好的遐想,但这些事前的勾画却总被猝不及防的现实打乱。更糟糕的情形是,在漫长的筹划、准备、酝酿之后,遇到无法预料的困难而中途放弃,如果借鉴精益创业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遗憾。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家都阅读完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原文片段。

1、原文当中有提到一个关键词,它是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它叫什么?

互动:精益创业

2、过去大家对它陌生吗,了解它的概念的小伙伴,请举下手。

互动:现场来看就几个人举手,说明这个概念还是挺小众的。

【概念解释】

别看它很小众,它完全可以将兴趣转化为成果输出上。它的概念是最快速找到市场的真正需求,在此基础上快速推出一个产品,然后根据收集反馈的信息不断进行迭代优化。它大体上是这样的一个原则。

我举一个我的经历,过去我在中国移动做移动支付产品,过去中国移动是老大哥的地位,我们有系列的产品,但是为了考虑自身通讯领域这块的基因,我们主推的产品是2.4G的SIM卡等,同时我们做了二维码支付。但是我们放弃了,我们没有去看市场的需求,没有去做收集的反馈,希望在自己原有的市场上去巩固自己的地位。当时,我们已经看到,支付宝和微信在推广二维码支付,这种方式更便捷。我们缺失用户体验的反馈,没有去做后续的迭代优化,最后中国移动在移动支付领域已OUT了。

所以最小可行化产品宝贵之处在你可以快速去验证市场的需求,在推向市场的时候你是能听到市场的声音。

为了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接下来我们通过案例互动,来更好的理解最小化可行产品。

1、我前段时间读完《疯传》这本书,我自己写了6000多字的拆书稿和10分钟讲书稿,录完后我没有发布出去,也没有收集反馈。那我这种行为属不属于最小化可行产品?

互动:不属于

2、我最近读完《疯传》这本书,写完拆书稿后,我投稿到多平台上,根据编辑的反馈进行了修改,再发布到平台上,并获得了稿费。那我这种行为属不属于最小可行化产品?

互动:属于

【拆书家回应】很好,大家基本上都了解了这个概念,从陌生到了解。

【how】

基于以上的互动和概念解释,如何将生产型兴趣打造出最小化可行产品,我这里总结了四个步骤:

(1)搭建雏形:基于自己的兴趣、能力资源快速搭建一个产品雏形。比如看完一本书后写一份拆书稿。

(2)面向市场:把你最小可行产品在一些通道发布,让人看到你的能力和验证市场对你的需求度。比如在拆书帮社群发布,在得到线上读书会发布。

(3)收集反馈。这一步很重要,不是闭门造车,根据用户反馈的意见,进行反馈的整理。拆书稿投稿后,可以问编辑,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吗?前面部分要不要改呀?标题会不会影响打开率?

(4)迭代优化。我们做完产品并不是结束了,而是还要迭代优化。基于用户的反馈,整理出有价值的建议,进行迭代优化。比如写作刚开始是“狗屎”,改得多了才能成为好的作品。

在从生产型兴趣转化为可行性产品中,可能会历经这个过程。

我举个我的亲身经历,因为疫情的原因,要尝试打造一个最小可行化产品。我先是基于自己阅读、写作的兴趣快速推出了一个面向中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训练营产品,通过得到家长圈通道做了推广,还单独给他们做了一场分享,听了我一场“如何与小孩发生连接”的课后收集到很多正反馈,有6、7个学生报名。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征询家长和小孩的建议和反馈,优化自己的课件和教学形式,在表达力、写作力方面做课件的优化。先是自己做归类,然后在做整理和优化。现在已开到第五期了,小孩子在表达力讲故事,写作方面都有提升。三分钟的讲故事环节,有些小孩一不小心可以讲到十分钟。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们的片段二讲解就到这里,下面进入微行动学习环节。微行动学习的重点不是我,而是在座的各位,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A3促动参与(微行动学习法)

第一步:明确问题

问一下大家,在刚才的四个步骤当中“搭建雏形、推向市场、收集反馈、迭代优化”,看上去好像挺容易,但是在执行的道路上肯定会有一些障碍点。觉得哪个步骤会更难一些,我们来投下票。每个人只能投一次票

搭建雏形 4票

面向市场 14票

收集反馈 无票数

迭代优化 2票

大家可投票选一个,找到解决更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最后,推向市场获得14票,排在第一,大半数的人投了这个。那我们就在小组里进行讨论。

第二步:【探讨本质原因】

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更难掌握的步骤,它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导致我们觉得这个那么难?这个障碍点是什么?用时4分钟,我们分组进行讨论。我们把本质原因列举出来,到时请每一组小伙伴派一个代表来分享。

我们来分下组,一组6人,一组5位,一组5位,一组6位,分为四组。请小组内的组长来做下记录。

探讨“面向市场”难在哪里?

包括从内部寻找及外部寻找两方面:

① 难以找到精准渠道

② 客户不给机会展示

③ 自己内心的恐惧(内部)

④ 难以坚持到市场给出反馈

⑤ 资源因素(如资金、成本、人脉等)

⑥ 用户市场不够清晰

⑦ 没有落地的推广策略

第三步:【明确问题本质】

大家通过投票从面向市场的难题中最难的点。

① 难以找到精准渠道 3票

② 客户不给机会展示 2票

③ 自己内心的恐惧 9票

④ 难以坚持到市场给出反馈 无

⑤ 资源因素(如资金、成本、人脉等) 4票

⑥ 用户市场不够清晰

⑦ 没有落地的推广策略 2票

最后自己内心的恐惧高票入选。

第四步:【引导组分讨论解决】

好的我们找到了本质问题【我们要如何克服内心恐惧】,那接下来我们在小组内讨论,运用我们以往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大家讨论4分钟,给出一些解决方案。用时4分钟,到时请每一组小伙伴派一个代表来分享。

第五步:【每组代表讲解自己组的成果】

从心理建设和行动两方面来谈成果:

心理建设:

1、去除私意:不要把心思放在自身上,而是把关注在分享这件事情上。

2、做好产品不被接受、最起初的心理准备。

3、把最坏的结果想好。

4、想象自己成功的场景

5、多看励志书籍、文章自我鼓励

6、设置启动按钮:假如符合()条件,我就要开始做()事情

开始行动:

1、在更微型的环境下去试验,找身边的人

2、寻找同频的人互相帮助

3、多做多准备、对产品要有信心

4、匿名做一些事情,减少顾虑。

5、借力:寻找专业团队合作

6、边推广边反思

7、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8、行业内的师傅和大咖带领

9、寻找合伙人

10、把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小积累。

11、设置奖励机制

12、提前做出承诺,不给自己后路。类似于减肥发到朋友圈,不减多少斤不换头像

感谢大家,咱们一起探讨出这么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共同的收获。

【布置作业A2:找人分享】拆书帮一直提倡学以致用,教是最好的学,所以接下来给大家布置下一个作业。请大家在接下来一周内找到你要分享的人,可以是我们的朋友、同事、下属等等,把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分享给他?请大家做个分享计划,包括时间,人物,内容。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写在便签纸上,呆会请一个伙伴上来分享下。

【学习者案例1】今天晚上和家人分享,精益创业这个概念,可以试错,赶紧迭代。把想法变成产品,很容易被认可。但我们受限于行动力的问题。大家的能力差距不大,更多的是输在行动力上。将这个方法用在完成自己的梦想心愿上,并分享给他人。

【学习者案例2】我想把消费型兴趣升级成生产型兴趣,分享给工作中迷茫的朋友,这个周末,把他约出来吃饭的时候聊。

【有力结尾】:

我们回顾下今天学习的这两个片段。片段一告诉我们如何从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能够使用“选择兴趣、提升技能、找到通道“三步曲。片段二则是对选择好的生产型兴趣转化打造出最小可行化产品,能够使用”搭建雏形、面向市场、收集反馈、迭代优化“四步曲。

如果我们按这两个方法去践行,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俗话说的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祝愿我们大家只此一次的生命,争取干自己热爱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送给大家,一起加油奋斗!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