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NO:110】拆书帮天津北洋分舵拆书练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如何利用黄金三圈让表达直击人心

开场:

大家好,我叫任长缨。‌‌我的三个标签,1.文字工作者;2.自由培训师;3.儿童五防公益讲师。

我平日看书目的性很强,很难完整的看完一本书,只抓取对我写作和培训有用的部分。在这两次拆书升级打怪的准备中,发现拆书法和我日常的读书习惯很切合,也就越来越喜欢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拆书法

现在,我按照RIA便签法再去读书,从I理解原文、A1反思自己、到A2运用实践,都有了对标的准则。

我观察到的拆书帮是“非营利性”的学习爱好者的社群,在全国各地,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通过稳扎稳打的晋级,使得每一个拆书家都能通过线下、线上平台展示自己。在天津北洋分舵,我能感受到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相得益彰,希望在北洋分舵能持续输出更多优质的内容,未来我也能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今天我要拆解的片段,来自王达峰的《即兴表达》,主题是如何利用黄金三圈让表达直击人心。接下来先请大家用60秒的时间,阅读原文。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即兴演讲:黄金三圈让表达直击人心

一次即兴演讲,即是以一对多的方式,向公众传递你的理念、发布你的产品或者阐述你的方案。无论即兴演讲的诉求是什么,永远别忘了,你所吸引人的,一定是表达背后的信念或意义。正如点燃黑奴反抗信念的马丁·路德·金,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有一个梦想”,而没有说“我有一个方案”。

实际上,所有的即兴演讲都有着一个底层逻辑,我们称之为“黄金三圈”,如下图:

最外圈:what,即“是什么”。

中间圈:how,即“如何做”

最里圈:why,即“为什么”“意义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会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即“what”;其中,会有一部分更厉害的人,经常思考如何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这就进入到了“how”的层面;但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会经常质询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继而上升至“why”的层次。

一般我们在表达时,习惯由外向内表达——先说外层的what,再说中层的how,但很少涉及内层的why。因为外层的what最显而易见,表达者说得轻松,受众也容易接受。

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演讲高手?因为大部分人都习惯于按常规来进行表达。

我观察了几乎所有的演讲高手,仔细研究后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表达时按照与惯例相反的方式进行,由内向外进行表达,即先说内层的why,再说中层的how,最后说外层的what。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简单的顺序改变,这对你征服听众的大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一个普通的销售人员即兴介绍一款最新一代的苹果手机,一般会按照由外向内的逻辑,这样进行介绍:

这是我们最新一代的苹果手机,双摄像头,玻璃背板,全屏显示。(what)

这款手机设计精美,界面友好,系统流畅,使用简单。(how)

……(why或是不说why)

请问各位,你听完销售人员的介绍之后,会有购买的冲动吗?

再来看看,乔布斯在新品发布会上,是如何介绍最新一代的苹果手机的:

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改变这个世界,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永远在用不同的方式思考,我们要改变普通人的生活。(why)

我们觉得一个好的产品要设计精美,界面友好,极致简单。(how)

这就是我们最新的iPhone。(what)

听完有不同的感觉吗?乔布斯的表达逻辑正是由内而外的。

再如,假设你去汽车4S店,普通的销售人员向客户介绍的流程大概是:

这是我们最新款SUV。它省油、真皮座椅、空间大、无钥匙启动,而且越野性能好,我们采取了最新的技术……

你听出来了吗?普通销售介绍的逻辑是what和how,却没有涉及why。

如果按照由内向外的逻辑,你会如何进行介绍?大致的思路一定是这样的:

我们一直提倡绿色出行,环保生活。当然,现代生活还要不失时尚和人性。(why)

所以我们在节能技术和时尚功能上下了很多功夫,我们拥有180项专利技术。我们在你手能触摸到的地方都用了真皮;我们的底盘设计,考虑了你在城市里能碰到的所有路况;每辆车,只为它的主人服务,无需钥匙,指纹就能开车。(how)

所有这些优点,都集中在你面前这款车上,这是我们最新款的SUV。(what)

抛开修饰性的词汇,其实上述两种表达方式,只是表达的逻辑顺序颠倒了一下,呈现出的表达效果和给予听众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正如在每一次销售中,人们购买的并不是你的东西,而是你所表达的理念;在每一次即兴演讲中,人们认同的不是你的观点,而是你所传达的信念。

乔布斯在挖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史考利时,告诉他的并不是苹果的产品有多棒,而是问了他一句话:“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跟我一起来改变世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原文重述

WHAT

这段拆页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也称作“黄金三圈”法,我把即兴演讲的“黄金三圈”比喻成田忌赛马,由于出场顺序不同,导致演讲的效果迥然不同,这也是演讲高手常用的方法。依循作者给出的“三圈,也就是Why、how、what”的逻辑顺序,我们可以从黄金三圈自内而外的表达,瞬间可以让观点直指人心。

WHY

今天我要介绍的“黄金三圈”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我们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听过的一些即兴演讲,比如销售人员说自家的产品有多好,隔壁老王说他的主意有多实用。可是,我们依然没有被打动。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太想反复强调自己的优势,急于让别人认同,反而适得其反。

幸运的是,“黄金三圈”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其实我们只要换一下讲话的逻辑顺序,就能一下子抓住对方的心,进而接受我们观点。

HOW:

简单来说,黄金三圈自内而外的三部曲,就是:

先说内圈价值观(why)。

再说中圈有优点(how)。

后说外圈是什么(what)。

接下来,我用一场产品上市说明会的演讲来举例。

我先来做个产品的背景介绍: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在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来源:百度百科)

在了解产品背景之后,我们来分解一下“黄金三圈”。

先说内圈价值观(why)。

也就是先亮出打动人心、让人做出改变的核心价值观。

“大家都听说过-记忆橡皮擦,这是对阿尔茨海默病最温情的形容,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不仅蚕食着患者写满记忆的过去,也吞噬了他们充满希望的未来。特别是作为患者的家属,多想帮助他们的亲人扔掉这个橡皮擦啊!”(WHY)

再说中圈有优点(how)。

再讲述优势和好处是什么。

“如果有这样一款药品,可以阻止被撕裂支离破碎记忆,让患者每天不必生活在孤独和不安中,而且能够感觉到爱与被爱。该有多好!”(HOW)

后说外圈是什么(what)。

最后回归主体本身,水到渠成。

“幸运的是,**药物就可以做到”。(WHAT)

怎么样,比起上来夸夸其谈自己产品优势HOW,从内圈WHY开始的步骤更能打动人心。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记得在2020年9月24日,我第一次参加AACTP培训师俱乐部活动,抽到一个即兴演讲的题目,大致意思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就等于吃美食么》,我当时故意放慢速度念那张纸条,为得是边开场边整理思路,再讲完“端午节屈原给顾客送粽子”的段子后,我突然想到了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抛出。

反思

通过今天黄金三圈的三部曲,我反思了上次演讲中的顺序,第一步内圈核心价值观why并没有先行抛出,导致刚开始看听众的表情也是云里雾里的,第二步中圈没有明确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优点,第三步没有再回归what主体。

A1+

如果让我再次回到9月24日演讲现场,我想这样表达。

第一步先说内圈价值观why,引发共鸣。

比如我会这样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其实除了美食,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心底还是盼望着有丰富内涵的传统佳节的。”(WHY)

第二步再说中圈有优点how。

“过节我们可以吃美食,喝茶聊天、游山玩水、快乐追剧,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等等。”(HOW)

第三步回归主体what。

“没错,传统节日不是只有吃。”(WHAT)

A2

SMART目标:

下周三,我要申请参加晋级TF1-2演讲。我希望能让他们(首次参加拆书活动、参加7分钟RIA训练)的小伙伴儿们,认同拆书帮如同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值得每一个学习爱好者来到这里”。按照“黄金三圈”的法则,让还在观望的小伙伴儿们认同并愿意继续参加下一期的活动。

行动

按照今天学到的黄金三圈法,我在接到演讲题目的时,第一步先从内圈why价值观开始,“如果有这样一所大学,它没有校门、没有围墙、也没有门口保安,而源源不断地走进这里的人都和你一样,是学习的爱好者,希望在这里终身学习、不断成长,人生中能有这样一段‘求学’经历终身难忘!”

接下来,我在介绍how也就是中圈优点部分,听众因为第一步的认同,才会愿意继续倾听第二步的优势。“是的,这所’看不见围墙的大学‘,给你提供打怪升级的机会、也给你指导、点评,还会得到师父的帮助和指导,让你的自驱力推动着你,不断地锻炼学习能力,最终锻炼成为拆书家。”

最后我再阐明what观点或产品本身,这样听众接受起来就水到渠成了。“拆书帮就是这样的地方。”

结语:

最后,我想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作为今天学习黄金三圈的结束语。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就是说,厉害的人,听了道理就去实践;普通人听了很多道理,就点点头,好像是那么回事儿;还有最后一种人,听什么道理,都是一笑了之。

衷心希望我们都能在学习之后,像上士一样,勤而行之,在日常与人交流、演讲中用好黄金三圈法,刻意练习让你的观念直指人心,赢得信任。

再次感谢各位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