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妈妈知道怎么办:王小骞亲子说》》 所属活动: 蓬莱大鱼筹备分舵第四次练级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拉波波特法则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王春。今天用三个标签来介绍自己,终生学习践行者,爱学习爱生活的宝妈,成长中的拆书家。今天我在这里进行2-3的练级。


【分组】
我们这次学习会做一个角色扮演,为了让大家有很好的体验,我们要分一下组。人数少,就分为一组。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当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双方意见不一致,而且僵持不下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拉波波特法则,找出双方都认可的观点及分歧点,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图书介绍】

F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本书的作者是王小骞,是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44岁继续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并取得了“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爱育未来”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项目的专家顾问。

全书一共分为六章,包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让品格成为一种日常;如何给孩子坚实的“人生基座”;如何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和学习;如何成为孩子最强大的支持系统。

A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妈妈知道怎么办》,一听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育儿类书籍。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是8.1分。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育儿经历写给家长们的育儿手册,从沟通、情绪、品格、内驱力、人的塑造和父母角色6个维度,56个核心方法,给父母一套家教方法。

这本书得到了樊登、俞敏洪、王芳等人的大力推荐。

樊登老师说:这本书融入了心理学、脑科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对于父母具体学习什么,如何改变,给了系统的、完备的行动路线图。

俞敏洪老师说:这本书看起来云淡风轻,却探讨了父母在教育中的深层问题。不仅提供了养育孩子的术,还提供了帮助孩子、解放父母的道。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甚至替很多孩子羡慕起她的女儿早早,有这么一位优秀的妈妈。

我个人非常敬佩王小骞老师,为了能当好妈妈,背上书包再学习心理学。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写的生活日常,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发现平时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会反省自己,并学会正确的做法,轻松就学会了很多专业知识。

B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B1: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这本书小骞老师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入手,让读者像看故事一样的就读完了,从中学到好多实用的育儿方法。

这些方法父母如果能用在自己家庭教育中,一定能解决许多令人头疼的难题。

随之而来的,我们将有机会拥抱一个优秀的孩子。即使将来孩子离开父母,独自面对生活,也会因为内在的强大力量而受益,让自己过得很精彩。

B2:选择这个拆页能帮到我们什么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听到反对意见时,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权利与尊严,去反驳、解释。如果你不能陈述对方的观点,并令其满意,就不要妄图说服对方解决问题而且还要达成共识,那一定是痴心妄想。为什么明明是正确的,对方就是不肯听呢?那是你方法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拉波波特法则,避免沟通中的争吵、对抗,轻松达成共识。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主题】:怎么才能跟孩子达成有效共识

片段选自第二章,41-42页,怎么才能跟孩子达成有效共识。下面,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原文片段,读完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原文拆页】

世界著名博弈论专家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了“拉波波特法则”,用清晰的四个步骤告诉入们,如何沟通才能避免争砂,达成共识。

第一步,将对方的观点复述一遍,让对方意识到,我们明白他的看法。

第二步,提出对方观点中我们认可的部分,让对方认为我们足够理解他。

第三步,告诉对方,从这些我们认可的观点中看到了什么。让对方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家长巧妙的运用“拉波波特法则”能够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观点与父母的观点的区别和不同之处。观点简明清晰,让孩子和家长都明白问题争吵的焦点。只有当家长和孩子都明白对方的想法,并了解彼此的争论点后才能够很好地去解决问题。

第四步,提出我们反对的观点,并给出充足的理由。当家长明白自己和孩子的分歧后,可以将孩子的观点进行修改和完善,而非采取一票否决的方式将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全盘否定。这样才能让双方的意见达成和谐统一,从而避免争吵

需要注意的是,前三步不可省略 ,只有把这三步走扎实了,第四步提出反对意见,才有可能实现。有了复述—理解—认可的铺垫,当我们提出不同意见时,对方会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一种反省的状态。这时,彼此就很容易达成共识了。这不是阴暗心理,也不是给对方下套,而是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

我们用“拉波波特法则”重新推演一遍超市母子的对话。

孩子说:“妈妈,抱抱!”

“哦,想让妈妈抱抱呀。”(第一步,妈妈复述孩子的话,让孩子知道妈妈真的听到他的话,且明白他的意思。)

“宝贝儿,是不是走累了?”(第二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咱俩逛了那么久,确实是挺累的。”(第三步,肯定孩子的感受。)

“妈妈也累,而且手上还拎着东西,没法抱你呀。宝贝再坚持一小下,咱们马上就上车了。”(第四步提出反对意见,给出充足理由。)

如果那位妈妈这样沟通,孩子是肯定不会大哭的。

我在和女儿早早沟通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拉波波特法则”,有时候孩子真的是走不动了,也许再“挣扎”一下,坚持要抱。那我就再追加一点理由,比如:“妈妈拿着东西再抱你,没那么大力气呀!万一咱俩摔个大马趴,那可太丢人了。”早早听完,可能自行脑补了我们母女俩的“扑街”的画面,便嘎嘎嘎大笑着继续往前走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下面我想谈谈对这个片段的理解:

【what】

这个拆页告诉我们在沟通过程中,遇到双方意见不一致,又僵持不下,我们怎么办呢?运用拉波波特法则真诚的跟对方协商,达成共识。秉持的一个理念就是合作共赢。

首先,我们接纳对方,不评判,不反驳;第二步是,理解、肯定对方;第三步,才能协商解决问题。

【why】

我们的沟通很多时候是各持己见,如果没有前两步的接纳和理解,你说什么对方就越是反对。心理学上讲因为对方找不到价值感、归属感,越是得不到肯定,他就越会坚持,双方就会僵持不下,最后要么不欢而散,要么两败俱伤。

不这么做的坏处: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发生意见不一致了,家长都会用训斥、说教,来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必须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听家长的话,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讨厌父母。原因是爸妈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尊重,让孩子内心更加痛苦和气愤,孩子还感觉不到爱。

拉波波特法则,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先解决人的问题,再解决事情,最后双方达成共识。核心理念是不要打败对方,而是跟对方一起打败问题。

【意译案例】

举个任正非的例子:

在肖钢先生担任中银董事长期间,曾经到华为参访。闲聊当中,肖钢问起华为当时的主要工作,任正非回答说正在推行IPD(集成产品开发)。肖钢问什么是IPD。没等任正非开口,陪同的华为高管徐直军便答道:“我们老板懂什么,他就知道IPD这三个字母。”

当时的场面陷入尴尬,气氛瞬间凝固。高管当着客人的面拆老板的台子,对于当事人任正非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如果生气说徐直军不懂规矩,显得易怒和狭隘;而如果他连连称是,则显得懦弱且没有原则。

任正非非但没生气,反而是哈哈大笑说:“是啊,我哪懂呀?我要是都懂了,还要你们干嘛?你赶紧给肖总介绍介绍IPD。”

任正非先生的反应,运用拉波波特法则,跳出对抗与妥协,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新的维度,有效化解了冲突与尴尬。

【How】

那么拉波波特法则怎么能帮到我呢?

1、接纳对方,不评判,不反驳。

在与孩子发生意见不一致了,首先要接纳对方。这时候就像对方递来了一个高压锅,得小心翼翼的接住,放在安全的地方。这样双方才能在安全的、和谐的气氛下沟通。

2、处理心情,理解、肯定对方。

让孩子知道,他的想法、做法,家长都理解,也认可。他就不会再反驳对抗了。

3、再解决事情。

要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告诉孩子,并把孩子的想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达成共识。

【Where】

适用于工作、生活中,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化解冲突,达成一致。这个方式使用于反对、拒绝、推辞。没有冲突,或者有冲突也不想解决就不适用了。

【预防异议】

有的伙伴会说,这个方法虽然好,但操作麻烦。

有的伙伴会说,气急了可能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什么解气说什么了。那还注意方式方法啊啊?那么更需要学习、修炼,咱接得住,不能被对方激怒。是要打败对方还是要打败问题这个要想清楚。

这个方法看似多花些时间、多花心思,但其实这样才能真的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接纳,就是没有爱;不会换位思考,就没有肯定和认可,就会一直僵持不下。针尖对麦芒,矛盾会越发升级,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弥补,有些事情可能还无法弥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拉波波特法则,为了我们更好的掌握运用,现在我要请大家进行一次现场实战演练,练习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拉波波特法则,运用于生活中。

【场景设计】

请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最近经常加班,回家比较晚。今天晚上又是快七点,才回家。累得话都不想多说。吃完饭,也没有帮着收拾碗筷,就躺沙发上了。

这时候老公劈头盖脸就是一通发火。这时候你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要是以前肯定是爆吵一顿。但是,你想到了我们今天学到的拉波波特法则,我们要的是双赢,那么你要怎么跟老公谈话呢?

由一人扮演老公,一人扮演场景中的“你”,然后根据场景要求进行角色对话,注意对话中要使用我刚刚分享的方法:拉波波特法则。

首先,我们接纳对方,不评判,不反驳;第二步是,理解、肯定对方;第三步,才能协商解决问题。

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并预演,再请两位伙伴来分享。

好的,这个环节有10分钟的时间。其中讨论预演是7分钟,分享是3分钟。大家可以讨论和预演了。

【学习者案例记录】:

好啦,时间差不多了,有请我们的伙伴来表演一下。

老公(佩娴):饭吃完,你就躺着去了?我不累啊?我又做饭,又刷碗,没你这样干的啊?我也累啊。

老婆(孙梅):我理解,老公,确实是做饭挺累的,是吧?

今天做饭也确实是很辛苦的。我理解你。我也知道。

我这不是我这两天加班嘛,确实是挺累的。

你这样吧,老公,等我缓过这一阵儿,我这两天确实是太乏了。你先帮我顶一阵儿,这两天你先刷个碗、做个饭,
等下个周,我都来帮你刷碗、作饭,好不好?行吗?老公,咱商量商量?

老公(佩娴):老婆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心疼。好吧,那你歇着吧。

老婆(孙梅):老公,你太好了。来抱抱吧!

【总结】

好的,谢谢两位伙伴的分享,非常生动。这场景换做以前可能就是爆吵一顿,而今天沟通的结果是夫妻俩坐下来,像谈心、倾诉一样的完成了沟通。不仅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感情还加深了。

当我们温柔的对待家人的时候,也会被温柔以待的。家是个讲爱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多一点智慧、运用一点技巧,把生活过的美滋滋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