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王雅兰,我的标签是拆书家、挑战者、爱宠者。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书籍是《非暴力沟通》。
设定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的RIA学习后,大家在给他人反馈时,可以使用疑问句来说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让关系更和谐。
在正式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下分组,面对面及隔壁的小伙伴3个人一组,分2组。
FAB图书介绍法
F特征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发现了一种神奇而平和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A优势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暴力沟通列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香港大学将《非暴力沟通》列为50本必读书之一。
非暴力沟通的使用范围广泛,它与其他书籍相比,着眼点不在于口才或者外在的沟通技巧,而是从内在解决问题: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B利益
B1: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养尊重和爱,使我们情意想通,乐于助人。有人用它来沟通理解自己、有人用它来改善人际关系,有人借助它来改进工作。它被用来协调各个层面的争论和冲突。
B2:学习完今天的片段,我们在未来的互动反馈中,可以避免因不得人心的反馈而导致尬聊、没有回应、突如其来的脾气,加深与他人的联系。
请大家用一分钟时间阅读原文片段,读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
R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 P90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吗?”
2、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定酒店?”
I拆书家解读
What
非暴力沟通中给他人反馈的技巧,其实就是我们在用心体会他人后,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来表达我们对他人的理解。
where
当我们对在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反馈方式来与对方确认;当对方有情绪,期待我们反馈时,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反馈方式来让对方情绪降温,逐渐恢复平静。
当然,并不是每次交流都一定需要反馈,有的时候对方只是想找个人倾诉一下,这时,安静的倾听是最好的选择。
Why
(不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我们坚持原有的反馈方式,就很难体会到他人,会陷在旧有的互动模式中,要么我们的沟通无功而返,自己或对方对困难百思不得其解;要么激发双方的情绪,陷入冷战与争吵。
(反例)
举个例子,记得上周老公拿了一壶水放在家门口,准备给车里的水箱加水。那壶水在门口放了3天,一动没动。我早上做早餐时,对睡在床上的老公说:“你赶紧起床,在我们用车前给车加上水。”他来了一句:“急什么急!”我一听就爆了,直接回复:“不是你说车没水了吗?都3天过去了,你什么意思?”
How
如何反馈才能让沟通有效,不陷入僵局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用好疑问句,通过三问法来解决反馈难题。
1、用疑问句说出对方的观察。
2、用疑问句说出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3、用疑问句说出对方的请求。
(正例)
回到刚才发生在我身上的那件事,当他回复我“急什么急”时,我会在认真体会老公以后这样反馈。
1、问出对方的观察:“你觉得车里水箱的水不多了,但不加水不影响近期使用?”
2、问出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你还没有睡醒,很困,你想等今天有空的时候再加水?”
3、问出对方的请求:“你是不是希望我不要叫醒你?”
(预防异议)
听完我的故事,可能有小伙伴会问:“对每个人都要给出这样的反馈吗?有的人我根本就不想搭理他,有必要吗?”这个问题很普遍,对于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比如家人、关系密切的同事、领导或者好朋友,用这种方式来增进理解,加强沟通就太有必要,但不必对每个人都如此。
有的小伙伴会问:“每次都要说出对方的请求吗?”当然不是。如果对方没有需要请求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只需要说出对方的观察、感受和需求就可以了。
还有小伙伴会问:“我们用这种反馈方式进行交流时,对方仍然情绪激动,根本无法沟通?”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反馈的语气,如果我们反馈的语气很肯定,让对方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反感、抵触和不信任会在沟通的过程中逐步消失。
A2催化学习者应用
(分步催化1)
现在如果我们闭上眼睛,眼前闪现出一些画面:下属工作不力需要指导,自己的工作被领导挑剔,子女调皮哭闹、与老公发生争执、与父母意见不合……是不是很熟悉?
现在,请设想一下,在不久的未来,你在工作与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需要进行反馈的情境?请加工一个例子!
每个人用1分钟把它写下来,并在组内讨论,结束后看看那个小伙伴们愿意自告奋勇地与我们分享!
只需要讨论、分享情境,记住,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境!
同学的分享:
在未来一周内,单位需要采购一批防护用品,领导说的是原则性的要求,我们不知道具体该怎样执行。
(分步催化2)
现在请大家就刚才写下的情境,想想在未来的一周,你准备如何运用表达反馈的三问法进行交流。你可以用怎样的、具体的三个疑问句,来反馈你对对方的理解?
请每个人用2分钟的时间思考并简单记录,然后在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我们会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他在未来规划的具体做法。
同学的分享:
未来一周我跟老公约会,老公提前空出时间,我因工作爽约,老公不开心。
我会问:“我爽约了,你对这件事有意见?”(观察)
“你不开心,是希望我能按时与你约会?”(感受与需求)
“如果我不能按时赴约,能提前打电话通知你?”(请求)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小伙伴们的积极参与和热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