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下午好!我是飞逝流星,真名严刚,今天我拆解的是《提问力》这本书。《提问力》这本书是拆书帮优秀课程
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加深了我对拆书和拆书帮的理解。我从去年10月份的时候在图书馆,听到郑远霞老师介绍RIA便签学习法,当时就对这个学习法很感兴趣,因为之前自己也看过一些书,但是没有阅读方法,都是很传统地从第一页一直看到最后一页,然后看完之后也没有什么印象,没有汲取书中的知识。对拆书法感兴趣之后,我就陆陆续续在今年年后参加了两次线下拆书活动,之后报名参加8月份的全国训练营,顺利通过训练营之后,今天有幸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拆书一起进步。
【技能点】介绍拆书和拆书帮
我对拆书的理解是“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成人学习,用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不像之前在学校里学习的方式,而是将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应用。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方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方法。个人学习应用的是RIA便签法--I便签: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A1便签:内化知识,反求诸己,A2便签:应用知识,拆为己用;组织学习应用的是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成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学习者将知识拆为己用。“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是一个非营利性学习组织,拆书帮在全国各地有拆书帮分舵,拆书帮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者成长为拆书家,释放拆书家的能量,相互陪伴,助人达己
《提问力》 共情型问题--如何让“受伤”的人感受到被理解 Page040---041
原文片段
共情型提问就是利用问题和对方建立共情关系,进入同频互动交流状态。共情型提问有四个要点。
第一,试新鞋。在对话前,不着急说话或给建议,而是先向自己提问,要应用同理心,转化视角看问题。
这里需要提到我们很多人存在的一个误区。同理心不是把自己代入对方的场景。不是问,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会如何?而是好奇地问:
这件事发生在他身上会如何?
站在他的角度,自己会看到什么?
他在想什么?他感觉如何?
这样切换视角来提问,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
第二,提问。首先提出宽泛性问题,让对方开口说话。邀请他们进入他们感到最安全、舒适的领域。
第三,聆听言外之意。提问之后,对方就会开口说出很多信息,这个时候需要聆听,听话里话外,话里----他都说了些什么?话外-----他的语气、心情、表情、眼神、说话节奏等信息。聆听也是共情的重要部分,我们愿意停,对他就是最好的陪伴。
第四,适当的距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客观,才能避免和对方一样进入伤心、愤怒、冲动的状态。我们需要帮助朋友客观分析,在合适的情况下给出合理的建议。
共情型提问模型:
第一步:向自己提出同理心问题,感受对方的心情
第二步:向对方提出宽泛的问题,进入安全舒适的对话状态
第三步:全心聆听,留意话里话外的信息
第四步:保持客观距离,给出适当的建议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what)
原文片段介绍了什么是共情型提问以及共情型提问的四个关键点,告诉我们共情型提问的技巧,还举例说明了我们常见的关于同理心的误区
(why)
我们为什么要掌握共情型提问对话技巧呢?因为生活中朋友、家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被负面情绪折磨,可身在旁边的我们可能束手无策,想帮助他们却力不从心,而采用共情型提问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how)
如何使用共情型提问方法呢?做到如下四步即可
1.同理心感受对方~交谈前,先问自己:这样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他会怎么想?
2.宽泛问进入状态~多提宽泛式问题:你采取这样的方式做,结果会如何?
3.用心听留意信息~回答自己的提问后,察言观色对方的反应,重点关注思考话外音
4.隔距离适当建议~应避免被对方情绪同化,情感上保持距离,并适时向朋友提合适的建议
(where)
共情型提问可以应用于诸多受伤的场景,如朋友工作上有烦恼,情绪低落,向你求助;你的好闺蜜与男朋友吵架,想分手,向你倾诉;孩子考试不顺,沉闷不语;家人生病,生活迷茫,等等......
A1便签分享:
{A1自身经验} 原文片段使我想起上周六与姐姐视频聊天时的情景,她向我倾诉照顾两个孩子太调皮、不好管教的烦恼,但是我不能很好地理解她目前的处境,毕竟我还没有结婚,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经历的也不多。只能跟着附和几声,不能为她分担忧愁。想安慰她但是不知道从何处开始
{反思}:今天的共情型提问技巧为我之前的爱莫能助指明一条道路。以前安慰“受伤的人”总是站在自己角度上看,没有具备同理心,提的多是封闭型问题,对别人说的话也没有认真聆听,所以效果不好,有时还帮倒忙,甚至有时还使自己也陷入到负面情绪中
A2便签分享:
{A2目标}: 本周末主动采用共情型提问技巧,化解姐姐的烦恼
{行动}: 灵活采取以下四步方法
1.同理心感受对方。开始与姐姐聊天前我会先问自己:亲自照顾两个小孩的衣食住行,她是怎么熬过这么多年的?孩子不听话,她会怎么想?
2.宽泛问进入状态。我会问: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看着他们健康成长,你感觉如何?能说说其中令你感到非常开心、快乐、幸福的事吗?你是如何教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的?
3.用心听留意信息。提问之后,我会认真聆听她的回答,仔细观察姐姐的动作与表情,理解她的烦恼与快乐
4.隔距离适当建议。最后我会提些建议和帮助,如问姐姐:“之后你有什么计划没?”“有什么是我这边可以帮忙协助的呢?你尽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