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1、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孙利萍。我为自己准备了三个标签:
①20岁的心态。喜欢穿马卡龙色系的衣服,向往青春。喜欢了解年轻人的世界,被我的学生喜欢,也喜欢我的学生,热爱我的工作,始终与青春为伍。
②30+的年纪。喜欢30+的皱纹,皱纹是故事,娓娓道来。喜欢30+的危机,危机是机会,柳暗花明。喜欢30+的压力,压力是动力,乘风破浪。喜欢30+的自己,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③50岁的思想。从不畏惧大风大浪,更加偏爱淡泊宁静。功名利禄努力追求,成长进步才是初心。热爱生活,仅仅因为这就是生活。
2.1拆书介绍: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在关联学习者的过往经历和未来运用,主要分为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
个人学习应用的是RIA便签法,R是学习理论,I是归纳总结,A是实践运用。RIA好比一座桥梁,一边连着理论,一边连着实践,就像这幅图一样。R是Reading,阅读原文片段,也就是获取理论知识;I是Interpretation 重述信息,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解释原文; A是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也就是应用知识。A又分为A1、A2、A3,A1是反思过去,A2是规划未来,A3是现场演练。总得来说RIA就是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
组织学习,顾名思义,就是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谁组织呢?大家又是谁呢?学习什么呢?答案是拆书家组织学习爱好者运用RIA便签法把知识学以致用。无论是个人学习,还是组织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能力,解决问题,即拆为己用。
2.2介绍拆书帮:
拆书帮就是基于这种高效学习方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全国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俱乐部。我们所在的这里呢,是重庆拆书帮分舵,非盈利性青年自组织。2016年成立,发展至今有50多位会员,坚持每周四、周六组织像这样的学习活动,通过陪伴赋能,致力于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我很庆幸能与如此大爱无私的拆书帮相遇,与大家共同成长,期待未来更好的自己!
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移情聆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你已受不了了,觉得上学太无聊。”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词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考去理解。
父:“你不想上学了。”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父:“你觉得很有挫折感。”
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父:“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
运用第四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白。再以前面的例子说明。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
子:“没错,学校的东西根本不实用。”
父:“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
子:“对,学校的不一定对我有用。你看乔伊,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
父:“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
子:“嗯,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后,或许会后悔。”
父:“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决定。”
子:“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教育程度不高会吃亏的。”
父:“教育很重要。”
子:“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妈吧?
父:“你不想让你妈知道?
子:“不是啦!跟她说也无妨,反正她迟早会知道的。今天学校举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高二了!”
儿子终于吐露真言,原来他担心阅读程度不如人。此时才是父亲发挥影响力,提供意见的时刻。不过在开导过程中,依然要注意孩子言谈间所传达的信息。若是合理的反应不妨顺其自然,但情绪性反应出现时,必须仔细聆听。
【WHAT】不同的经历形成了不同的我们,经验会指导我们的行为,尤其是沟通。在日常沟通中,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条件反射地给出对方意见,意见很有用,但并一定适合对方。鸡同鸭讲的沟通方式,带给我们无休止境的争吵。我们今天的拆页主题就是带领大家认识正确的沟通方式——移情聆听。
【WHY】沟通的时候,若我们无视或不去感知对方的需求,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会升级问题。多少沟通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提一点建议,结果都变成了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愈演愈烈,把对方当杀父仇人,句句不堪入耳。我们的本意并非如此,只要稍稍调整一下沟通方式,就可以变落井下石为锦上添花,何乐而不为呢?
【HOW】要想做好移情聆听,就要做到以下四个阶段:
1、复述语句,聆听对方的话语。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对方说什么,我们就重复什么,使自己专心聆听,让对方感受被聆听。
2、帮助解释,聆听对方的行为。运用常规逻辑,帮助对方说出他的行为,让对方感受到对话氛围很安全,愿意继续敞开心扉。
3、体会心情,聆听对方的感受。运用情感共鸣,帮助对方说出他的心情,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
4、全方位聆听,既要聆听对方话语和行为,也感知对方感受和心情。像镜子一样给对方反馈他的话语、行为和心情,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达。
【WHEN】面对重要的人,重要的问题,比如亲子教育,夫妻沟通,朋友倾诉,工作改进等,我们期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关系,便可采用移情聆听。工作汇报,工作布置等则不太适合,言简意赅,直截了当更为合适。
A1:
【回顾经历】
情景一:
星期四是儿子的跑步日,早上起来,还没睡醒的哥哥指着自己的脚指头,不开心地说“妈妈,我脚痛,这里破皮了。”
我着急出门,自动过滤了哥哥的话,当然也不会认真看儿子哪里破皮了:“所以妈妈才让你穿袜子啊!”
哥哥加不高兴了:“穿了袜子会更疼。”
我一边反驳,一边指着自己的脚做演示:“你看妈妈的脚,不穿袜子的话,脚会和鞋子摩擦,会更疼。”
哥哥扭过头去,背对着我,完全不想和我再沟通:“反正穿不穿袜子,都会很痛。”
本来起床就晚了,时间又很赶,我很想发火。因为我制定了本周发脾气不能超过3次的目标,所以我闭上嘴巴,忍着没有继续说,拿着袜子转身离开了。
等到弟弟穿好鞋子,气氛有所缓和,我再试着开口:“宝贝,妈妈并不是不知道你痛。你想想,你坐在这里喊痛,妈妈坐在旁边安慰你。然后呢?半天就过去了,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了。妈妈知道你痛,你想想正在军训的小朋友,我们只需要稍稍克服一下——”
儿子突然来了精神:“袜子呢!”
看来这句话我说对了,心中窃喜。然后我们开开心心地出门了。
情景二:
门是出了,儿子热身东倒西歪,慵懒散漫,我继续忍。好不容易开始跑步了,儿子一会跑,一会停,不是身体扭来扭去,摇头晃尾,就是你追我赶,嬉戏打闹。我再忍绝对会原地爆炸,好在最近持续学习,才没有发出整个球场都能听见的吼声, 只是叫儿子停下来。虽然控制住了声调,却没控制住表情。这一次还沟通什么,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我看见你们不认真,我没有办法假装不生气。”
“明明你们知道妈妈有可能要迟到,还一点都不着急。”
“你们的行为告诉我,我是一个有问题的妈妈。你们只有和妈妈在一起,才会变得这么不认真。”
“明明就看见你们不认真,我还不进行指正——”
说着说着,自己都说不下去了。只好扭头走开,让儿子接着跑。
看着儿子跑开的背影,我脑海里都是“认真”两个字。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从开始跑步到现在,我只会一味地指责儿子不认真,从来都没有问过儿子跑步是什么感觉?收获了什么?是我的偏执让儿子的关注点偏离了跑步本身。
【反思总结】当我为儿子制定目标后,我的眼里只有目标。为了达成目标,我会无视一切。和儿子的沟通属于典型的自传式聆听,表面上在听儿子讲话,实际上想的都是目标,更不用说去感受儿子的心情和需求。与其说我在给儿子培养好习惯,不如说是儿子一直在被动地配合我。看上去我们的目标达成都还不错,实际上我们双方都很累。养育孩子不宜操之过急,我应该放慢脚步,借用移情聆听,感受儿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儿子认识自己,帮助儿子激发其内在潜能。
A2:
我想在8月送儿子去参加军训夏令营,当我第一次跟孩子爸爸提及时,孩子爸爸说“稳住,你别一看到啥就激动,咱没必要那么折腾,现在各种活动很多。”
就知道你不会支持我,还说我是头脑发热,气死我了!这是我当时的内心读白。——可以看得出,我是典型的自传式聆听,表面在听孩子爸爸讲话,实际内心已经给他贴上各种标签了。
为了证明我不是头脑发热,我试着解释我让儿子参加训练的原因。孩子爸爸回复我他有一直了解,得到的反馈都不是很好,儿子以后都会经历,也没必要提前折腾。
这句话一出,我瞬间就炸了,像机关枪一样从过去到现在,从头到脚地指责他如何不支持、不理解我。在亲子教育这个问题上,孩子爸爸极少给与我支持,这个认知在我心目中是根深蒂固。只要他提出异议时,我立马像刺猬一样竖起满身的刺,一定要扎他个遍体鳞伤。一直以来,我十分坚定我们无法沟通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拆完移情聆听后,我发现导致沟通失败的人并不是他,而是我。我习惯先入为主,习惯把孩子爸爸曾经存在的问题绑架在现在的他身上,从来不给他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机会,更没有想过想要去认真地听和了解。这是A1带给我的真实感受,让我了解到了客观现实。
所以我决定作出改变。今天下午,我打算运用移情聆听,就儿子的事和他做一次情绪稳定的沟通。不在意结果是参加还是不参加,目标是要让他感受到我在认真聆听他,用心理解他。沟通全过程以我不发脾气、不恶意中伤他为达成标准。
首先,我要清空脑袋,把对他的各种标从脑袋里清除掉。还要在手心上写上”绝不发火“四个字。
其次,沟通的时候,先做到重复他的话语,让他感受到我在聆听他。试着解释他的行为,体会他的内心,让他感受到我在真正理解他。
整个过程始终保持移情聆听,不加入个人判断和意见,安安静静地认认真真地听孩子爸爸说。
通过A2,,我把这个片段和我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今天下午我能达成这个目标,相信我和孩子爸爸的关系会有质的改变,夫妻和谐,意见一致,难道还会没有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