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拆书帮东莞乐享分舵第126期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了解他人的反应

开场: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向他人提出请求时,能从对方的感受、想法和决定三个方面切入了解对方的反应,从而避免对方勉为其难答应后,拖延或应付的情况发生。

大家好,我是周琴,用三个标签介绍就是职场妈妈、新手拆书家、PPT爱好者,最近迷上了PPT。

我们按当前的座位安排,每桌为一组。

图书介绍:

F:今天的片段来自《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指导人们用爱主导沟通,专注于沟通双方的感受和需求,促使双方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A:《非暴力沟通》全球畅销百万册,在亚马逊、豆瓣等各大平台的沟通类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它用大量的案例来帮助读者理解“爱的语言”,还列明了直接能套用的实操场景和方法,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

B1:练习书中的技能,我们能学会分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学会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互助关系,获得由衷的喜悦。

B2:今天的学习内容,促使我们在清楚地表达请求后,能从对方的感受、想法和决定三个方面切入了解对方的反应,避免对方勉为其难答应请求,维持双方互敬互爱的互助关系。

请大家用1分钟阅读拆页原文。读完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谢谢!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非暴力沟通》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产生那样的感受。为此,我们也许会问:“听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为什么呢?”

(b)对方正在想什么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询问时,说清楚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想法,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所需的回应。例如,我们可以和对方说:“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如果我们只是问“对这个建议你有什么看法”,那么,对方谈的内容也许并不是我们关心的。

(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另一些时候,我们可能想知道,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请求。这时,我们也许会问:“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将会议时间推迟一周?”

在了解对方的反应时,我们要能意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看大家都已经阅读完毕,现在一起来拆解它。

【what】当我们清楚表达了请求后,应该关注对方的感受、想法和决定,了解他的反应。

【why】(不这么做的坏处)

通常,我们都不喜欢被拒绝,所以提出请求后专注于让对方点头答应,往往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这可能会导致对方勉为其难答应。结果,可能拖延应付,也可能这次尽力而为,将来不再给你机会提请求。如果有一方感受到不被理解或不被尊重,双方关系则难以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提出请求后不关心对方反应的后果。

如果我们能首先关心他的感受和想法,双方互相尊重,对方不用被迫伸出援助之手,你也不需因为被帮助而有心理压力。真诚互助,才能双赢。

【how】了解他人反应,分2步走:

1、想清楚自己想了解什么内容,前提是确定对方已明白自己的请求。

2、提出具体明确的问题了解反应,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关心对方的感受,“听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然后,进一步问:“为什么呢?”

②探询对方的想法,要问得具体。例如“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落实我的请求?”

③确认对方的决定,“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XXX(具体请求)?”

【预防异议】

有人可能要说,如果了解他的反应,他不情愿帮,或者我又陷入为他考虑,不好意思让他帮忙,提出的请求不就毫无意义了吗?是的,这种情况的确两难。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是乐于互助,如果他不是由衷相帮、或者你会觉得欠了人情,这其实也是暴力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我们提出的请求,并不是对方一定要执行的命令。这种情况下,更需要非暴力沟通,了解他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把双方的意思摆在桌面上探讨,然后依据轻重缓急商量双赢的方案。

举个例子,我周末单独行动,例如来拆书,必然跟先生提出照看小孩的请求。如果我只是跟他说:“我明天去拆书,你带孩子吧。”他不会拒绝,可是他难免有被忽视的感觉。所以我选择第二种方式,首先跟他确认“周末把孩子交给你,你的心情怎么样?”关心他的情绪,也会问问他:“这周末的安排,你还有哪些设想,或者说可能有哪些紧急事务?”最后,肯定也要确认“可以接受独立带娃吗?”第二种方式比第一种方式更利于我们互相表达关心和支持。

【where】非暴力沟通了解他人反应,适用于你提出的请求需要他人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的情况,不适用于“借过,请让一让”的简单请求,也不适用于特别危急的情况,例如过马路,要求孩子遵守交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接下来的2周或者1个月,你将可能跟谁提出一个需要对方综合考虑的请求呢?这个请求是什么?

[显像提问]

会不会是像我一样需要拆书或者参加其他活动,例如做义工、参加某项认证考试、做瑜伽等,需要家人朋友给予某方面的支持;又或者,你有事要请假,需要同事帮忙处理你的本职工作等等。

我们每桌为一组,请大家用1分钟在小组内讨论:你即将于 什么时候 提出一个 什么请求 ,需要了解对方反应的一个场景。可以参考如下模板:“我将在下周请邻居帮忙照看小狗。”

关键词写在便签上。一会我会邀请小组代表上来进行分享。

现在请几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他的请求场景。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员康女士:我将于下下周(开学后)请孩子爸爸帮孩子找古筝和舞蹈的老师。

学员魏女士:我将于下周请儿子帮忙照看妹妹一周。

学员小郭:我将于下周请领导帮忙跟其他部门领导沟通工作问题。

拆书家:很感谢小伙伴们的分享,各式各样的请求,描绘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

拆书家提问设计:

现在,每个人都已想好自己将来提出请求的场景,结合今天的非暴力沟通了解他人反应的方法,你将如何从对方的感受、想法和决定三个方面切入了解对方的反应呢?

请花3分钟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把设计的说辞写在便签上。

时间到了,有愿意主动分享的伙伴,请举手示意。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员康女士:我将于下下周(开学后)请孩子爸爸帮孩子找古筝和舞蹈的老师。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孩子爸爸的反应:

感受方面,“我让你去帮忙孩子找老师,你心情怎么样?”

想法方面,“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去找到合适的古筝和舞蹈老师?”

决定方面,“我想知道,你是否愿意帮孩子去找老师?”

非常感谢这位伙伴的精彩分享,请求被接受,双方都由衷地尊敬和关心对方。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发和帮助,收获美好的情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