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王菊,微信群里叫王木木,在拆书帮大家也都叫我木木,是不是简单又亲切呢。
照例我也会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的第一个标签是一个正在升级打怪的拆书家;第二个标签是我的家乡,我来自湖南一个体山傍水的小山村,被称为世界羽毛球之多乡和世;第二个标签是我的职业,过去我是一个每天画图改图的以设计师,现在是一个每天跪谢程序员哥哥不杀之恩的产品新人;我平时喜欢对身边的事情有感而发,写点东西,运营着一个季更的简书号,名字都叫木木君的小日子。欢迎大家来互粉哟。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参加线下的拆书活动,想必对拆书已经有过一定的了解。但是到底我们拆书帮是干嘛的呢?什么又称之为拆书家呢?可能你的心里还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问号?
拆书帮其实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能是公益性青年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像我这样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目前拆书帮全国有44个正式分能,33个筹备分舵,其中深圳有两个分舵,我们南山和宝安的活动属于智芸分舵,福田和龙岗属于智行分舵。
而拆书是关于成人学习的方法论是以提升能力、解决词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提倡通过学习改变行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告诉你如何一本致用类书籍,做到把一本书拆为己用,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它的核心就是“RIA便签阅读法。
那什么是“RIA便签读书法“呢,它是指你看到一个心动的片段R( reading),就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 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然后用书中的方法,拆为己用A( appropriation)。RIA便签读书法适用于个人阅读,可以帮助你学以致用。
那如果你应用RIA便签读书法,去引导别人学习,或者告诉他人如何使用RIA便签训练法来阅读,你就成为了一个学习促进者,也就是我们说的拆书家拆书家很像培训师,但不需要像培训师样在表达上、经验上、资历上有那么高要求,它只需要拿着一本书来产生核心知识,然后就可以引导一群对这个主题有兴趣的学习者,达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位培训师。
人的生总会经过N多个路口,可能向左走向右走,都是全然不同的风景。你可能会哪里的风景都不想错过,但总是会有舍才有得。面对选择你可能早就尝试过很多分析的方法,比如swot分析法、三种竞争力分析方法、五种力量模型分析法等等,但是还是无法解决你的纠结呢。下面我将通过运用刚刚介绍的RIA阅读法,跟大家一起学习ー个新的选择分析法。
请大家先阅读我的心动片段原文,读完请抬头示意我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选择太多怎么办?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在《流动的时代》一书中写道,当代社会与过去的一个不同点是,过去人们常常因选择极其有限而痛苦,而现在人们常常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所以,在两难困境之外,我们还要回答另一个常见的词题:选择太多怎么办?我们该如何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并确信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呢?其中一个基本方法就是“精细化( 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一般人在做选择时,很难做到精细化思考,这是人的天性使然。管理学和心理学大师詹姆斯马奇( James March)在名作《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一书中写道:"对现实世界中决策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备选方案都是已知的,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要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偏好都在同时间出现。“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粗略地审查易得的、显然的选项,一且找到合格的选项后就停止对其他选项的探寻。
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精细化思考来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呢?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维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这种方法非常适用。可能有人会说了,我做决定的时候也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为什么要用维度分析法呢?维度分析法是一种可执行的过程,它的优点是把人们隐性的思维给外量化了,虽然确实有少部分人本身思维就比较缜密,但要是掌握了好的方法,便如虎添翼,两者并不矛盾。
刚刚原文中如何运用精细化思考来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是什么呢,没错,就是运维度分析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拥有的选项按照影响因素拆分成不同的维度,然后在分别对每个选择的每个维度作出具象的评分评估。
请大家把片段翻到背面的评分表,对照评分表的示范。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步骤:
第一步,找出并罗列出选择对象的全部影响因素,尽量越全面越好,比如像示范中选择一份工作时,收入、晋升空间、工作环境等都会影响到你的选择;
第二步,将这些影响因素,按照对自己而言是优势还是劣势以及影响程度,对每一个因素进行权重评估,比如表格中的(-5-5分);
第三步,依次为每个选择的这些因素进行评分,比如加班,A工作可能是偶尔加班记1分,B工作经常加班5分,这样你也可以对其进行完全可视化的评估了;
第四步,计算每个选择因素得分权重评估即加权分,再相加得出每个选择的总得分,参考得分最高来进行选择。
当然这个方法也并不适用于所有选择,当面对一些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或者特别別复杂的情况时,就不适应了,比如对两个追求者该选择哪一个,或者公司应该选择在境内还是境外上市等等。
【A1】
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就想起我年初我纠结转不转岗的问题。就像我刚刚介绍的一样,我原本是UI设计师,现在已经是产品经理了。
而我年初的纠结也是在这两个方向上。开始的时候尝试用swot分析,把继续做训设计师的优势劣势和转岗到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遇到的机遇和风险都列了出来,但是哪边都有我无法割舍的优势和不想接受的劳势,于是一切又回到原地。因为没有决定方向,我的简历也就一直拖着没更新,换工作的计划自然也无限延期,从元且到五月中旬,整整五个月的时间,除了自己的焦虑,原本的工作也变得毫无起色,自己动了要走的心,效率是真的会下降很多的。
如果当时的我能知道采用维度分析法,把我在意的职业发展的每个点,罗列出来,并且定好权重,并在给每个岗位依次评估评分,在参考加权总分去做決定,那样我应该就会更快作出选择了,把一切都用数字量化以后,做決定就变得理性而简单多了。
【A2】
前一阵开始在和朋友筹备合伙开个外卖店。但是一直还没有决定好是走加盟形式还是自己研发设计的方式,也讨论过加盟和自主研发的优劣势。
结合刚刚片段中介绍的方法,我打算在10.28即本周末和我的小伙伴们,做一次数字化的评估。首先列出全部的影响决定的因素项,如:品类、包装、运营、装修、费用、人员投入、个人成长等等,并讨论后给每个影响因素设定不同的权重,再每个人分别对加盟和自主研发的这些因素项进行进行打分,每个人算出自己的加权总分后,选择较高的一个选项,若三个人出现不同结果,再以少数服从多数确定最终选择。
这样量化后的结果更加的直观和理性,帮助我们全面分析和作出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给大家的维度分析法,你get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