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一、 自我介绍和书籍介绍
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拆书升级打怪。我是杨转福,我的第一个标签是点灯人,每个人都需要关注、陪伴和支持,我希望能成为一名点灯人,用谈话照亮彼此;第二个标签是终身学习者,每天坚持阅读,不可一日不读书;第三个标签是模型思维深度学习者,曾系统研究过上百个思维模型。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关键对话》这本书里边的一个片段,希望通过本次RIA现场学习,在与人沟通过程中,如果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或者意图,大家可以利用对比法消除误会,使对话得以继续。(学习目标)
下面介绍一下我今天带来的书籍和片段。
F:《关键对话》这本书是作者团队通过20多年的研究和对10万多人的跟踪调查,得出的一套关于“关键对话”的应对方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为其作序,该书也长期盘踞在亚马逊销售排行榜上,在美国卖了200多万册,是很有影响力的一本沟通类的书籍。
A:与其他沟通类书籍相比,本书不仅仅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案例解释,还介绍了一系列从理论转化为行动的工具,清晰明了,接地气,让人有一种一口气就想读完的冲动。
B1:如果你在为如何跟领导提升职加薪而烦恼,如果你在与朋友沟通敏感的话题时难以拿捏分寸,如果你在类似今天这种分享交流场合被问到了有挑战性的问题,那么学习了这本书,你将学会如何更好的处理各种沟通困境。
B2:如果你在对话过程中,即使你没做任何不尊重对方的举动,但别人仍然误解了你的目的和感到不受尊重,学完“利用对比法消除误会”这个片段后,你将学会如何消除这种误解。
分组:那么在开始前,我们先来分个组。在座的各位,我们以3个人为一个小组,以方便后续的练习。
下面跟随我一起来学习吧。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阅读我给大家提前准备的原书拆页。
【R:阅读原文】
有时候,即使你没有做任何不尊重对方的举动,他们还是会在对话中感到不受尊重。诚然,尊重感出现危机,有时是因为你的做法明显伤害了对方,但还有些时候,令对方产生这种感受完全是无心之过。
对共同目的来说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你的话绝无恶意,但对方仍会觉得你的目的是要伤害他们,或是强迫他们接受你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道歉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既然你本来就没有恶意,道歉岂不是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证明你自己虚伪吗?那么,你又该怎样重建共同目的和互相尊重感,以便把对方拉回到对话框架中呢?
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或意图时,你应当暂停争执,然后利用对比法重建安全感。
对比法是一种是非型陈述,其结构包括:
·打消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们或抱有不轨企图的误解(否定部分)。
·确认你对他们的尊重,明确你的真实目的(肯定部分)。
例如:
(否定部分)“我不希望你们认为我不重视你们的工作,认为我不想向公司副总汇报。”
(肯定部分)“正相反,我认为你们的工作表现非常突出。”
这样一来,你就能消除安全威胁,可以继续讨论视察问题,寻找补救措施了:
“很不幸,就在我准备安排视察工作时,公司副总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当场解决,否则会给公司业务带来巨大影响。这样吧,我看明天能否让她过来视察你们的工作,她要来这里参加剪彩仪式,我看看到时候能否向她展示你们的工作成绩。”
在对比法的两段式陈述中,否定部分相对更为重要,因为它解决的是可危及安全感的误解问题。对辛苦工作的员工来说,他们误以为你根本不关心他们的付出,懒得向他们通报情况,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此,你必须首先说明不希望出现的情形以便消除误解,让对话中的安全感恢复到正常水平,然后再说明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记住,营造安全氛围永远是第一位的。
【What】
本拆页主要介绍了如何使用“对比法”来消除沟通中的误解,以重建安全氛围,让对话得以继续。
【不这么做的坏处】
我们大多数人在别人误解我们时,会怎么做呢?我们一般会进入争执,竭力维护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做的坏处是让对话陷入沉默、冷战或者暴力语言冲突,造成不安全的氛围。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老婆下班回来,我顺口对她说:“家里满地都是猫掉的毛”。她一听就不愉快了,气冲冲的对我说:“你就是在指责我不爱干净和卫生”。我们开始翻旧账,吵架,冷战了一个晚上。
类似这种情况,如果我用“对比法”去沟通,就可以很好的化解误会,我可以这样和她说:“亲爱的,我不是想说你的生活习惯不好,我是想说猫咪掉毛影响了家里的整洁,我希望家里能够维持干净整洁的环境。”
【How】
当沟通中对方误解我们时,我们可以通过两步走的方式,消除误解:
第一,否定误解,可以说“我不希望你认为…”或者“我不是想说…”。适当的暂停对话,去分析对方对什么产生了误解,产生误解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明确目的,可以说“我希望…”或者“我的目的是…”。用肯定的方式表明我们的沟通目的,着眼于共同的目标,化解谈话困境。
【适用边界】
该片段适用于对方对你的观点或者目的产生误解,或者误会你不尊重他。如果对方只是无理取闹,并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那么不适用于此方法。
【完整举例】
举个我们小区保安和业主沟通的例子。疫情期间,小区封闭式管理。邻居张大爷出门办事忘带出门条,回来的时候被保安拦住不让进,保安问张大爷是哪门哪户,为什么没有带出门条。张大爷以为保安是质疑他业主的身份,他感受到了不尊重,就冲着保安说:“干嘛故意拦着我不让进,你看着我像外地来的租客吗?”
如果这个时候保安不甘示弱,和大爷争锋相对,难免会爆发一场剧烈的口角,不利于疫情防控和人员管理。但保安并没有陷入争执,而是采用“对比法”进行沟通,很好的化解了冲突。我记得他这样说道:“我不是故意为难或者针对您不让您进入小区,我希望疫情期间我们整个小区都能够平平安安,排除任何疫情隐患,希望您能理解和配合。”
就这样,大爷的气消了,很快的说明了没带出门条的原因,问题也就解决了。
【A1:激活学习者经验】
显像提问:
刚刚我们学习了通过否定误解、明确目的两步走来消除沟通中的误解。想象一下过去1个月中,自己在沟通中被别人误解的一次经历,如生活中你为家人好给了很多建议但是家人误会不领情;工作中你提出好的方法但是领导或者同事曲解了你的意思;与朋友交往中你真诚的给他们推荐一些好东西,如保险理财产品,但是对方认为你是在别有用心。
如果以上场景都没有,请写上一个自己的被人误解的其它例子。请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何时,何人,何地,因为何事,请写下关键词,在小组内分享。时间为5分钟,待会儿我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A分享:
我想分享一下疫情期间劝长辈戴口罩的事。今年1月份疫情刚刚爆发时,我们年轻人接触信息较便捷,知道新冠肺炎的严重性,很自觉的戴上了口罩。但爷爷奶奶出去买菜办事,就是不愿意戴口罩,我就和爷爷奶奶说,尽量少串门,如果要出门,一定要戴口罩。爷爷奶奶习惯了向晚辈发号施令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以为我是在命令他们并且在限制他们的社交自由,就死活不戴口罩,说自己什么大风大浪都没见过。一家人为了这个事情爆发了不少矛盾。
【A1+】
反思加工:现在请结合今天学到的方法反思一下,如果时光倒流,重新回到之前的沟通场景中,你怎么运用“对比法”来消除误解呢?请将关键字写在你的便签纸上,然后在组内分享,时间为5分钟,等会我邀请一位代表分享发言。
学习者B分享:我的案例是今年3月份,我弟弟邀请我去他们家新买的房子参观,我进门后发现他们家没有生活阳台,并且离地铁站较远,我就顺口就说:“你们家好像没有阳台耶,附近也没有地铁站。”弟弟听了之后马上就变脸了,用很不开心的语气对我说:“你就是在反对我买这个房子。”
我觉得弟弟误会我了,很气,当时就和弟弟争起来了。如果重新回到那个场景,我其实可以这样用“对比法”来消除误解,我可以对他说:“老弟,我不是想说你不应该买这个房子或者你买这个房子的选择不对,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阳台晾衣服可能会有一些不方便,可以让装修师傅在外面装一个晾衣杆。”这样可能就会很好的化解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