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了不起的我》 所属活动: 拆书帮沈阳筹备分舵第42次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识别心理舒适区

开场:

学习主题:识别改变的障碍-心理舒适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鱼,一个喜欢看云,并记录云的拆书爱好者。

分组:为了让大家讨论的更充分,我们今天分为两组进行学习。

图书介绍:

事件场景:

上个星期天我和朋友抱怨,工作任务多,焦虑,结果拖延到最后草草了事。然后朋友给我分享了一个战胜拖延的方法,并鼓励我坚持用这个方法。一想也是啊,拖延,就想办法勤快一些,抱怨有什么用?

提问:改变,似乎是只要做相反的事情就可以了。如果你上班迟到,那就早起,如果脾气大,就对人礼貌。如果还是改不了,归因于环境,或者归因于意志力薄弱,方法不当,真的是这样吗?关于改变还有哪些视角呢?

影响:如果你认为改变只是坚持做行为相反的事情,那么你的改变只是在意志力的加持下短暂的行为上的变化,不断的陷入努力改变又很难的改变的循环里。

解决:《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讲述了影响改变的因素及促成改变的方法。有时候你没有改变,不是因为欠缺方法,或意志力不足,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

学习目标:今天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场的RIA学习后,能够在具体事件中,识别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描述出自己在一件事情中行为上和情绪上的应对方式。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阅读原书拆页:《了不起的我》P25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只有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才算真正的走出了心理舒适区,那么什么是应对方式呢?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家讲解指导:

好的,原文大家都看完了。我们一起来拆解。

(what)在拆页原文中我们了解到心理舒适区会阻碍我们做出改变。(why)心理舒适区会让我们有掌控感,会容易不安与未知的改变。

强化概念讲解:

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呢?是熟悉的环境,舒适的感受吗?

我们来看下面几组关于舒适区的对比描述,一起来澄清一些关键信息,总结出心理舒适区的概念。

例子1:

下班一到家,窝在沙发上刷剧,肩颈不适,身心疲惫。

下班一到家,做一组拉伸,洗个热水澡,身体舒适。

我们看这一组例子,这是对两个人的心理舒适区的描述。相同的是什么?情景相同:下班回家,不同的是什么?具体在行为上的应对不同:窝在沙发上看剧,运动洗澡。感受不同:肩颈不适,身体舒适。我们可以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信息:心理舒适区不一定是舒适的,窝在沙发上肩颈不适,身心疲惫。也不是熟悉的环境,搬家,回到家就会自动的去刷剧或者运动。这是熟悉的一种行为上的应对方式。这是心理舒适区的一个关键点。

那我们再来看一组例子:

例子2:

妈妈每次带小明去动物园看到狮子,小明很害怕,边哭边拉妈妈走。

妈妈每次带小亮去动物园看狮子,小亮很害怕,他对妈妈说,我害怕,然后朝狮子吐了一口唾沫。

这组例子里面相同的是什么?去动物园看狮子。情绪上的感受是一样的,都是害怕,不舒适的。不同的是什么?行为上的应对方式:走掉,吐唾沫。还有什么不同?当他们同样感到害怕的时候,在情绪上的应对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哭,一个是表达。

这组例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心理舒适区的另一个关键点,是熟悉的情绪上的应对方式。当 你感到害怕的时候,哭,发抖,还是尝试接近。

通过这两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和舒适感,而是熟悉的行为上的应对方式和情绪上的应对方式。同时两组例子中,事件都具备一贯性的特点,对当事人而言都属于比较困难的难以改变的事件。HOW: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去识别心理舒适区。第一步:写出困难事件。第二步:描述自己在事件中行为上的处理方式。第三步:写出你在事件中的情绪。第四步:写出你情绪的处理方式。

举例:

回到刚开始我的困难事件里,识别我的心理舒适区。

第一步:写出困难事件。我工作任务多,就拖延。第二步:描述行为上的处理方式:拖延,草草了事。第三步:写出我的情绪:焦虑,第四步,描述我情绪的处理方式:逃避。所以我在工作任务多的时候,心理舒适区是行动上拖延,焦虑情绪下逃避。

预防学习者异议:

识别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并没有带来改变呀?我们拆页的重点在“识别”两个字,识别是改变的开始。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适用于对自己的行为模式的反思觉察,也可以辅助他人在困境中进行识别。避免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评价他人。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请学习者小组内讨论编出一个应用知识点的故事剧本。

接下来请大家每人编写一个小故事,用对话的形式把今天所学的“识别心理舒适区”应用出来。

场景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自己在某件事情的处理上很吃力,比如工作中领导指出工作不足的时候,不听领导说完就着急辩驳。身边的人和你说一些生活的困惑,你就忍不住的讲道理。

这时你通过“识别心理舒适区”的方法和朋友分享,识别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了解自己的应对方式。

剧本中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

我给到大家一个模板,大家可以写下关键词,我们用5分钟的时间编写。5分后请一位伙伴讲讲他设计的剧本。

现在请一位伙伴和大家分享他的剧本,哪位伙伴愿意分享?好的,有请孙尧和大家分享。

事件内容:(老婆下晚饭后后经常刷手机,我觉得她用刷手机的时间增进业务能力对她的事业发展更有益处。)针对这件事,和老婆分享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时间:今天晚上

地点:卧室

人物:我,老婆

人物对话:
(起因经过结果)

我:亲爱的,你可以在这个时间看看书,学习新的知识,增加一些学习内容。

老婆:你说的这些我都懂啊。
我:你每天坚持一点,就会对事业有更多帮助,我们可以一起学习进步。
老婆:我知道了。
我:老婆,我今天学了心理舒适区,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下吗?就我们今天的谈话,我发现自己在对你的关心这件事上的有一些固有的应对方式。
老婆:好啊。
我:我其实是想关心 ,看到你玩手机,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长期可能对你不利。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取得对方的认可,这是我的困难事件。这是第一步。
老婆:恩,

我:一般我的行为上的方式就是讲道理。
老婆:是啊,有时候不太听得进去。

我:是啊,当对方听不进去的时候,我就有挫败感,着急。
老婆:对啊,你看你刚才就开始和我着急了。
我:是啊,我在着急,挫败的这个情绪中,我的行为一般也都是继续争取把观点再说一次,让对方接受。而不是等一等或者其他的方法。

老婆:看来,你这是要改变的节奏啊。
我:是啊,我想这是我一贯的行为状态,我或许可以做出一些改变。我还是挺希望你能听得进我的话的。
老婆:我也知道你关心我,只是我一听到你给我讲道理,我就觉得不舒服。这可能也是我的心理舒适区。或者我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我:好啊,我教你这个方法,你可以和我分享。

老婆:好啊。

好的,谢谢孙尧的分享。孙尧发现自己在向对方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经常是讲道理,而遭遇挫败和着急的心情,又会促使他继续讲道理。这个可能是孙尧的心理舒适区。

强有力的结语:

于你而言,你想在哪些事情上做出改变?你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去看见她,识别你改变的障碍。谢谢大家的聆听与支持,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