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作为回礼,有人送给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动的装在盒子里,放在橱柜的最里面。假设对方送你的是一套麦森的杯子,而你当下在用的,只是买甜甜圈时的赠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它啊”,你会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思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麦森的杯子,我没打到那个水准呢”。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应出来。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应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物品反应自我认识,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觉察,重新选择物品,允许自己使用高级货,会促进自我认识的提升,从而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
这是一个自身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两个方面,性格是本体的内在外显;气质是外在的氛围内化。
那利用这个机制,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外在环境来改善内在的自我评价,从而使自己得到提升。
当我们碰到自我觉察不那么明确的时候,这时候通过物品的选择来明确自己,就是个不错的觉察自身的方法了。
因为自我认知其实除了自省之外,很难有个标准来衡量,但是通过行为其实是可以表现出来的,行为相比内省的自我认知容易衡量的多
利用这个方法,我们来提升自己的气质。这其实就是一个模仿学习的过程。究其根本还是要看大脑中得镜像神经元。
心里的变化可以外显到吃穿用度的改变。
反过来外在的变化也可以改变内心的自我,换成人话就是
怎么装,然后让“装”变成“真”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过去经验】
举一个我年轻时候的例子吧,穿衣的问题,我在it公司上班,风格自然是T恤+牛仔裤,而且当时体重数字比较大,而且我做异地的技术支持,不出差,在北京我从来就是随便穿的。有一次接到了个突然的任务,北京的活儿,要去电信开会,然后我就那么去了,结果到了金融街电信大楼,登记进去之后,找不到会议室,看见一西装革履的大哥,我刚说出“请问”两个字,那大哥就说直走左拐,物业办公室!
当时我感觉千万头小动物从我心头跑过,不就是穿了个西服吗,要不是在这楼里,我还以为不是餐厅的,就是链家的呢。
真是人靠衣裳马靠鞍啊~~~
但经过那一次,我绝对长了记性,只要是上班,一定向电信的同志们看起,看人家怎么穿,并且比较了下写字楼里的服饰和服务员以及房屋中介的区别,之后在结合自身的期望,来选择穿衣物品的情况。
之后,我又去电信帮人家跑腿,再也没有人给我指过物业办公室了。
【相关经验】
1、我这两天读《少有人走的路》中,关于宗教和成长里有个马西亚的故事,患有忧郁症的二十来岁的姑娘,从来不缺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穿的却像个贫穷多病的中年妇女,乃至是流浪街头的老太太,衣服不合身,而且不是蓝色就是黑色,要不就是灰色褐色,总是脏兮兮的,或者可以说事做旧款。咨询进入第二年的时候,她开始背崭新的皮包,之后几乎每隔一个月,她都会添置色彩艳丽的服装,就像一朵朵鲜花次第开放,在结束整个咨询之前姑娘说“你知道吗?如今,我的心情改变了很多。我地装束和气质也完全变了样。虽然生活环境没有多大变化,我依旧住在原来的地方,做得事也和以前大致相同,但我对整个世界的感觉却完全变了。我感觉温馨儿安全,心情也比过去快乐了许多。”
这是一个正向的例子,从内心改变到外在显现。
2、名言内容: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名言解释:春秋·管仲《管子》
接待客人时衣帽不整齐,客人的态度也就不恭敬。在行动上如果不讲礼节,政令就不可能施行。仪表和礼节绝非小事,而是关系到待人接物态度的大问题。
【激活经验】
你们有过这样的经验吗?可以和我们描述一下具体的情形吗?
你们面试的时候都穿的是什么?
相亲的时候配置的装备如何?
或者去拆解上面的例子2 为什么会要先正衣冠?
气质是外在的氛围内化。比如 制服的作用。
【结语】
希望在这个看气质的年代,可以通过吃穿用度,来表现自己,使自己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清晰的自己,并且找到和自己同类的人。
【实际结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